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名著读后感 >

高尔基名著读后感500字6篇

树杰分享

玛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1],生于苏联下诺夫戈罗德镇,苏联作家、诗人、政论家。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尔基名著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希望可以帮到你。

高尔基名著读后感500字一

在最近,我读了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在人间》。这本事中阿廖沙的许多做法和心里所想到的,使我感触很深。

这本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阿廖沙为了生活,与外婆贩卖野果,做过绘图师的学徒,在船上做洗碗工,在圣像坊做学徒等人生经历。在人生的道路上,他饱尝生活的艰辛,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任务打交道,并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书籍。书籍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充实了他的头脑。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能为环境所屈服”。怀着这样的信念,阿廖沙离开家乡,奔赴喀山进入大学,走上了坚定的人生之路。

阿廖沙真的让我有所感动。他那么小就独立生存,并不害怕别人的辱骂和歧视,坚持将自己的生活走了下去。他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他为了挣钱,仅仅十一岁就出海,在船上做洗碗工;在荒山野林里捡果子,为了生存,他什么都做过。在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没流一滴眼泪,甚至暗暗发誓要养活唯一亲她爱他的外婆。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怎能不使我感到敬佩呢?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虽然我的生活条件比他好,但我却不如他。他遇到困难会迎难而上,而我却选择退缩。我总是选择简单的事情来做,有时也会做的一塌糊涂,一旦失败便流下眼泪。可是阿廖沙呢?从头至尾他没有掉过一滴眼泪,而且努力奋进,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但我却没有,经常偷懒。对此我感到很愧疚。

读了整本书,我明白有些事情并不需要大人来帮忙,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完成,就是自己不努力。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才是自己的目标。我们要学会坚持,而并不是偷懒。从小学会吃苦,长大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加油吧,总有一天会成功!

高尔基名著读后感500字二

“她们是渺小的,但她们大爱无疆;她们是脆弱的,但她们的内心坚强;她们是卑微的,但她们有着浓厚的爱……”。我和妈妈紧挨着一起,手捧同一本书——《母亲》,缓缓翻开书页,仔细品读起来。

随着书页的流动,我看到了不辞辛劳50多年喂养着两个痴呆儿子的母亲;我看到了为顶替儿子而挥舞钢钎,炸石修路的60多岁的母亲;我也看到了在门前不分昼夜等待儿子归来的母亲……我体会着书中母亲们的那无私,自我牺牲的爱,感受着她们内心的沧桑与微笑。

我抬起头,望着散发温暖阳光的妈妈,她的面庞上已有一点斑纹了,我想一定是妈妈为了我而顾不上自己的美丽;她的头发上已伸出一两根银丝了,我想一定是妈妈为了我日夜操劳而过早的衰老;她的手是那么粗糙,我想一定是妈妈为我做得太多太多……我不禁热泪盈眶。直到此刻,我才真正悟出“母亲”两字的含义。

每个人的妈妈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不需要豪言壮语,也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承接了天和地,用一颗平平常常的心,铸造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母爱,像经年不息的泉水,无时无刻不在浇灌着孩子们的心灵;母爱,像慈母手中那条纤纤丝线,编织着保护孩子们的防身服;母爱,像一杯乳汁,注入了母亲的汗水与真情,抚育着孩子们茁壮成长。

无论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还是“手扶柴门日日盼,白发愁看泪眼枯”,或是“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又或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从古至今,母亲就是一个神圣,博大,无私的称号,她们一直融浸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管孩子走到哪儿,她们永远都是孩子的保护神。

“妈妈,我一定会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以不辜负您的谆谆教诲”。想到这儿,我不禁抚摸着妈妈的手,感受着她的温暖,一起读完了这本充满爱的书。

高尔基名著读后感500字三

我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认真地阅读了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

《在人间》描写的是主人公阿廖沙被生活所迫到大街小巷,自己寻找工作,自己赚钱某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阿廖沙做过鞋店和圣像作坊的学徒;在两条不同的船上做过两次洗碗工;三次在外祖母妹妹家做仆人。其中让我感到最难忘的是他三次在外祖母妹妹家做仆人的过程。

阿廖沙第一次做仆人的时候,男东家教过他绘画。但是,年老的女东家和年轻的女东家都不同意。为此,他们三个人还大吵了一架。之后,每当阿廖沙画画的时候,老太婆就跟阿廖沙捣乱。比如:把啤酒弄翻在阿廖沙的画纸上,叫阿廖沙去擦干净的窗户……而且,老太婆和女东家都反对阿廖沙看书。一但看见阿廖沙的书,就烧掉、扔掉、撕掉,有时,甚至还把阿廖沙痛打一顿。

当阿廖沙第二次做仆人的时候,他还是受着同样的痛苦。有一次,阿廖沙因为犯了一点点小错误,就被老太婆痛打了一顿,虽然不怎么痛,但是,有很多小木刺扎进了他的背上。最终,医生帮阿廖沙一共拔出了四十二根木刺,这是常人所承受不了的。

阿廖沙第三次做仆人就好多了,他遇见了一个很长时间没有见到的人—他的继父。于是他就每天与他的继父谈论书的问题。他的继父经常给阿廖沙推荐书籍。但是,老太婆和女东家常常在背后说阿廖沙继父的坏话,这让阿廖沙很生气。

高尔基是多么伟大呀!他身边的人都反对他看书、学习,但是,他通过对书籍的酷爱,认真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尔基终于成为一名举世闻名的优秀作家。而我们呢?有一个让我们学习的课堂,却不认认真真地学习,反而浪费了学习的宝贵时间。我想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

当我读完了这本《在人间》时,让我深深的感受到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惨淡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家长每天陪伴在我们的身边。用天壤之别这个词语来形容阿廖沙和我们的童年之间的差别也毫不夸张。

高尔基名著读后感500字四

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1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