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小团圆》读后感作文800字

天文分享

《小团圆》基本上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盛九莉的身世浮沉、成长经历、恋爱婚姻、人生选择以及凄凉悲楚的结局。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团圆》读后感作文800字,方便大家学习

《小团圆》读后感作文800字1

昨天终于把《小团圆》给看完了,很晦涩,不好读懂,特别是张爱玲写的他和她,如果稍不用心去读,就不下去了。

这个书真不是畅销书,读者应该很少,因为太难读了。比世界名著都难读许多倍。

读完整本书,发现张爱玲的文笔还是不错的。起码现在的作者很少能够有这种水平。把无聊的内容写成一部比较经典的小说。

九莉是本书的主角,她的身边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她母球蕊秋,一个是之雍。

九莉的母亲的优点是九莉身上没有的,即使她母亲很有耐心的教她。她还是不上路。

九莉的初恋之雍是个花花公子。我想不通的是,九莉分手后,还要寄钱给她花,他不是深深伤了九莉的心吗,九莉怎么这么没有用,又是去挽回这段感情,又是寄钱给他用。九莉不是谈恋爱的高手,她怎么会写出如此多的爱情小说呢,看来她的幻想能力很强。还是她把之雍的爱情都写出来了呢?我觉得应该是后者,之雍写信告诉他如果和女人交往。这种事情,九莉都可以忍受。她到底爱他什么呢,人不是都说爱情是自私的,但是九莉在于她的爱情,是个博爱的。她都可以忍受与别的女人一起分享男人。她的爱情是个变态,扭曲的,其实,她很轻松的与之雍分手了,她还是很爱之雍,她在寂寞的时候,无法忘记他的'一切。她还是相当痛苦的。她为什么这么痛苦呢,是因为她没有真正的爱情,她没有品尝过真正的两个人的热爱。

张爱玲的小说,我想我会只看这一本了,她的书对我来说,没有多大的学习的东西。

《小团圆》读后感作文800字2

《小团圆》是一部标准的自传,以第三人称叙述的自己的半个人生,以告慰自己的心灵。

序中所说,张爱玲多次修改《小团圆》,却在好友劝诫下不予发表这篇文章,因文章中所提及人物,大多是玲的家人,人们不由得对号入座——确实是这样。而人物隐私之描写,包括同性恋,不伦私情,婚外恋情,堕胎等,无不坦诚外露,人们大抵会当个八卦报来读,而很难单纯把这本书看做一篇小说——我也是如此。

我很赞同她对于胡兰成的描写,有一种类似偷窥的微妙感。但他的出场却描写的相对简单,简单的没有太多感情色彩,褒义词只有一个:略显英气。另有一段写他坐在沙发上,是个特写的镜头。九莉看到他的侧面,心里生出了点意思。他们在一起是必然,情场老手如果捕捉不到异性发散的气息,那就跟胖子不爱吃饭一样,是不可能的事。

《小团圆》在进行了三分之一的时候,男主角邵之雍终于出现,一本书都读去了半指厚。而在这之前,女主角九莉生活中的零碎都有描述,香港求学,遇见战事。间杂着生母蕊秋的情史若干,女学生的生活轶事,家族私事等

现实中很多事情都是很险恶的,但不去想,就能开开心心地生活下去。但在《小团圆》这个自传中,张的爱情以盲目的形式出现,以被骗为过程,最终又以被抛弃为结尾。感觉还是挺可惜的。

《小团圆》读后感作文800字3

她怎么记得那么清楚呢?几十年前的细枝末节,金色阔条纹束发带,淡粉红薄呢旗袍,白帆布喇叭管长褂……她记得每一件衣服的颜色和布料,但是不记得那场轰轰烈烈的战争。

那有什么奇怪呢,她是张爱玲。

《小团圆》不好看,情节杂乱,语言急促。张爱玲写这个书,大约是想终老之前把这一生交待清楚,但是又缺乏交待的耐心。于是就像一个困极了的人,急着上床睡觉,把衣服匆匆褪在床边胡乱堆成一团。

缺乏耐心又实属自然。隔着大半生和千山万水,去回顾那个女人的小心动和更小的心碎,哪里是自己的前半生,简直是自己的前生,简直是别人的前生,简直是霸王别姬小乔初嫁孟姜女哭长城。

大家看《小团圆》都是冲着盛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情而去的,我当然也是。但是在很多人眼里的悲剧,在我眼里却是个喜剧。倒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将爱情过渡到柴米油 盐的生活所以可喜可贺,而是,看来看去,觉得基本可以确定:第一,她是真心爱过他的;第二,他也是真心爱过她的——就算是他在真心地爱着另外的她、她、她 时,他也是同时真心地爱着她的;第三,他对她的爱以及她对他的爱,是建立在“懂得”的基础上的;第四,他们都是有内容因而值得被“懂得”的人。有了这四 条,一个人就已经很幸运了。这样大的宇宙,这样漫长的时光隧道,造物主让两个人这样相遇,他们真的已经是万幸了。

如果他能只爱她并且厮守终生,也许更好,但也未必。和“金色_的永生”比,短短一生算什么呢?如果我们不用斤来衡量芭蕾舞、用米来描述莫扎特,又怎能用一生、半生、九又三分之一生来衡量爱的质地。

相对于这本小说本身,我更好奇的是张爱玲写这本小说时的状态。张动手写这本书时已经55岁,后来搁置许久,再动手改时,已是73岁。对我来说,一个干瘪苍 白、戴假发、穿一次性_拖鞋、只吃罐头食品的老太太,坐在洛杉矶公寓的一堆纸箱子前,写40年代沦陷上海一个女孩细细密密的小心事,这个画面比这个女孩的小 心事本身要有冲击力多了。

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是,张爱玲晚年为什么不自杀?60年代末其第二任丈夫去世后——各种来源的资料表明——张爱玲就过上了完全离群索居的生活。她昼伏夜 出,家里几乎没有任何家具,有人来访不开门,访华访台机会一概拒绝。后来还染上了“恐虱症”,总觉得有虫子騷扰,隔三岔五搬家。有个狂热粉丝为了刺探她的 生活,偷偷搬到她家对面作邻居,一个月只见她出门扔垃圾一次,而且在得知该邻居是个粉丝之后,张爱玲立刻搬家离开。

那么,从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几乎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她每天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公寓里,都在做什么呢?一个幽灵在四面白墙之间飘来飘去,瞪着时间一点一 点驻空自己。张爱玲的作品里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几乎毫无涉及,那么,不值得书写的生活值得度过吗?真的,不值得书写的生活值得度过吗?对于别人来说这也许不 是一个问题,但她是张爱玲。她曾经那么热衷于表达,她还那么骄傲,而无动于衷被死亡的纤绳一点一点拽上岸,又是多么不骄傲的一个状态。

好在她还有回忆。张爱玲10岁时在期盼爱,20岁时在书写爱,40岁时在放弃爱,60岁时在整理爱……短短三、五年的爱情,这样细水长流地被思量、被咀嚼,被雕刻,好比写一本书,前言花去20年,后序花去50年,最厚重的却仍是青春那三五年。也许晚年 张爱玲不需要生活,就是因为她曾经拥有的不可超越,与其用力不从心的文字去冲淡曾经的光芒,不如用沉默来守护它。从这个角度来说,张爱玲晚年的少产和她早 期的多产一样是因为骄傲。

这个说法当然令人伤感。如果人生只是弹指一挥间,那青春是什么呢?能发生的已经发生,不能发生的将永远不会发生。青春多么短暂,青春多么漫长。它是梦中的 一个抚摸,你醒在它的温暖里,却不知其去向。据说张爱玲临死前知道自己不行了,她把自己收拾干净,还穿上了红旗袍,整整齐齐地躺在床上。也许因为她曾经拥 有过“金色_的永生”,才能死得如此安详。如此安详,合上书,真的觉得结局其实是个团圆。

《小团圆》读后感作文800字4

想了许久,也没有能为这次的读后感拟出个题目来,也许是因为不善于读此类作品的缘故吧,从书中浅显地看到些等待的失落与无奈,本想写个“可怕的等待”类似这样的题目,瞬间又觉得有些俗气,索性就不写题目了。

《小团圆》是让人读起来不太舒服的大家之作,那个时代特有的语言风格以及过分跳跃的叙事手法,还有一些复杂的人物关系,要不认真阅读肯定会让人觉得身处云雾之中。都说这是张爱玲的自传式小说,看看从前到后的情节倒也真是这样的。

这样的读后感不敢从情节开始写起,只能把自己一些粗浅的感受拿出来晒晒。

读完全书,突然之间在脑海中冒出几个词,一个是等待,一个是孤独。

曾国藩有句名言,说“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最好的境界,等到花开全了就要开始凋谢了,月全圆了就开始亏了。作者把书名取作小团圆,实际上一生竟未能团圆,即使在一起也就是断续的聚聚散散,所以只能是小小的团圆了。书中的盛九莉与邵之雍是如此,现实中的张爱玲与胡兰成亦是如此。胡兰成太过于风流成性,邵之雍太过于见异思迁,所以现实中的张爱玲和小说中的盛九莉都吃了不少的苦。细思,凡是有些才情的女子总是会被这样的男子吸引,继而又被伤害,痴痴苦等总等不来一个圆满的结局,一说是用情过深,二来则是有些不太爱惜自己了,所以,同情这个词还是放在远远的一边为好。“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等待是可怕的,认真地等待则更是恐怖而又可怕,能够回忆起的还是学生时代的每一次考试前,对某一门怎么也学不好的课程,等待开考前的不安与无助。那时候的考试是大过天的,现在早已没有那样的感觉,倒是生活中的考验无时不在,每一次考验都像一门没有学好的课程,等待接受考验的心情不安而惨淡。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林志炫的歌,喜欢他声音饱满而有力,像笔法流畅而力透纸背的书法作品,听起来毛孔都会舒张。“我眺望远方的山峰,却错过转弯的路口,蓦然回首,才发现你在等我,没离开过。”好的人和事,总是让人推崇艳慕,仿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邵之雍四处流亡窜逃,盛九莉千万里只身去探望,一身蓝布棉袍受尽苦头,等到的回答是“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要选择就是不好……”吴晓波说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何必苦苦等待,换回一个不值得的结局;也不必自欺地告诉自己,“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孤独,其实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在九莉的身上似乎看不见孤独,虽然那么长的时间独自一人,但言语之中总是不那么太在乎。若走,不去挽留;若来,坦然去接。似乎一直有一种不悲不喜的情绪控制着,多了些时下流行的“佛性”,少了些奋力争取的意思。那天偶然听到一句话,说“事业可以规划,人生不可计划”,仔细想想觉得很有意思,面对事业、工作我们可以、而且也应该用全力去规划,但是面对人生,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几十年,似乎计划起来有些难度,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并不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这是村上春树说的,似乎人们面对孤独都是因为无可奈何。其实,我倒觉得也不全是这样,至少有一段独处的时光也是很不错的,一瞬间把什么都放开了,虽然那只是短暂的假象,但也能在打斗不断的世界里卸去厚重的铠甲、放下沉重的包袱,微微的轻松一点。

这样一本语言变幻、情节跳跃,读起来不太体贴的书,读完之后却令人难得的安静和放松,真是印证了“福祸相依”的道理。团圆圆满自来是“此事古难全”,所以小小团圆一下已经是完美了。

《小团圆》读后感作文800字5

爱,或许曾经炽热,曾经刻骨铭心,亦或曾经痛苦纠结,但,当它似花开般不再有轮回,当它像雾像雨又像风,当它随时间的流驶碾成往事尘埃,再回眸,或许,已变了模样。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是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她隔着光阴的屏障,穿过曾经的繁华,于淡然与淡忘间将过往定格。故事里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兰成。从童年到求学时代,再到与胡的相遇,虽然只是烦琐小事的串联,但,都是她人生足迹的映射,都是她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无须字字珠玑,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轮廓。《小团圆》似一扇窗,走进了它,你方能窥清真实的张爱玲,真正走进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与不争,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体会,她为何能同时享受极度的喧嚣与死寂。

亲情,于张爱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她以一颗坚忍的心来接受孤独的成长,以冷漠的双眼感知人情冷暖。“生命似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她的文字,带着犀利,带着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会心生怜爱,替她悲伤。如果,她与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纳兰容若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爱玲的心里或许会少一层痂,少一道疤。她第一次见他,便欢喜得心里开出花来,便自觉自己低到尘埃里去。她爱他,是用心的,不然怎会在他处于政治的风尖浪口时依然站在他身边?怎会在他避难时一路颠簸只为见他一眼?然而,在胡兰成的世界里,爱玲却不是唯一的。或许,爱玲于他只不过是生命里的匆匆过客,是他避难疗伤时的一个驿站罢了。“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在这场际遇里,爱玲飞蛾扑火般义无返顾,即使知道“他的世界里没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无论是什么,留给她的,总是支离破碎的结局。张小娴说:“爱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尤其是那个人不爱你的时候,爱就是含笑饮毒酒。”说的,是爱玲吧。

爱玲用一根冰冷的针,绣出了她曾经炽热的青春。当岁月抚平了所有的棱角,当心里不再有等待与波澜,当爱玲在美国过着似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或许,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谅。于菩提树下觅一方青石,静待,看沧海如何变成了桑田。将所有爱的昨天沉淀成历史,明天写个故事,名字叫做《小团圆》。

并非所有的事都要亲身经历方有体会,总有一些东西,有些故事,在不经意间 ,便能叩开心扉,似一缕阳光,温暖地照进心间。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场宿醉。隔着山水,坐望于光阴的两岸,若爱已成往事,终将无法以一苇杭之。

当爱,已成往事,不如拈花一笑,似佛般了然......

《小团圆》读后感作文800字6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这是九莉快三十岁的时在笔记簿上写的话,也是张爱玲的心声。九莉在等邵之雍,而张爱玲在等胡兰成。

遇见胡兰成的时候张爱玲刚刚二十出头。彼时,她清婉如莲善绾长发爱着旗袍,万千才情令无数人倾慕;他满腹诗书谈吐文雅,斯文气质闻名上海。“遇见你,是我一生的美丽还是我一生的灾难,”张爱玲在《半生缘》中这样写道。为了这半生的缘分,她抛弃一切声名,与这个已婚的男人在大上海闹得沸沸扬扬。

是的,她不为与他共结连理,只为与他相恋一场。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她爱他。

有人说:“没有读过《小团圆》是无法懂张爱玲的。”《小团圆》的女主角九莉的原型便是张爱玲自己。九莉出生于富商之家,后父母离异,邂逅了邵之雍。邵之雍此时已经有两个妻子,乡下的小康小姐,上海的绯雯。正如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的:“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黏子,红的便是心口的一粒朱砂。”九莉和小康小姐的斗争,就像这白玫瑰与红玫瑰。邵之雍得到了谁,谁就是不值钱的那一个。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10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