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后感100字10篇(2)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民敢行称乱!有 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曷众力,率割夏邑。有 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易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尚书》汤誓)在场的各位,都听我说,没有那个人,人民怎么敢作乱。现在夏朝有罪,我们要奉上天的命令来讨伐他 ......夏氏犯了罪,我畏惧上帝不敢不去征伐......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看出上面这个文本与饕鬄纹之间的联系与相似之处。那种希望借助上天的力量去追求一种更好的生活是不是就是一种可以直达人心的美的力量!
至于汉代之时,这时候在美学上最大的特征就是浪漫主义。虽然之前也提过理性精神这时候在北方已经迅速发展了,但是南国浪漫主义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很多保留与残存,依旧能够强有力的保持和发展灿烂绚丽的远古传统,这些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一种充满奇异想象与炽烈感情的浪漫主义。作为屈原代表作的《离骚》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离骚》用词激荡淋漓,异于风雅,情感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没有收到道德规范与理智的约束,那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种浪漫精神也在《史记》中有充分的体现。体史而义诗是其一个重要的特点。《史记》中篇末的太史公自序便是这种精神最好的注脚。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 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摘自《史记》项羽本纪)然项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那对项羽功绩简短有力的描述与称赞,同时思想有绝对不会拘谨,对项羽有着独特的见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有褒有贬,对项羽的功过有着深刻的认识与全新有价值的理解。既摆脱了先秦那些不理性的内容,又体现了一种极大的浪漫主义情怀,而这就是《史记》最美的地方。
会稽之耻,句践欲当。种诱以利,蠡悉其良。折节下士,致胆思尝。卒复仇寇,遂殄大邦。后不量力,灭于无强。(摘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史记》游侠列传)几乎每一篇太史公自序中都有那么畅快淋漓的评论与辩证的政治、哲学的思考,太史公不是一个不理性的人,从小能够凭借家父是史官的优势阅读大量的经史典籍绝对对历史有远超前人的理解,但是太史公骨子里的浪漫与时代的背景,却让《史记》在文学上也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不啻是汉代文学史学的美的代表。
西汉到东汉,经历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巨大的意识形态的变革,形成楚地的神话想象与北国的历史故事,儒家与道家传播的荒忽之谈交织在一起状态,出现在人们的意识观念与艺术世界中。《史记》中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这些。其一方面通过宣扬儒家教义与历史故事——表彰孝子、义子、圣君、贤相表现,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世俗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多种描绘表现出来《史记》中对诸如“荆轲刺秦王”、“管仲射桓公”、“蔺相如完璧归赵”、“鸿门宴”等等各种历史人物于事件都有出彩的描述。从孔夫子到老莱子,从义士到烈女,从远古历史到汉代人物,真是可以说品类齐全。其中激情性、戏剧性的行为、人物与场景,更是兴趣与意念所在。虽然说道德说教与儒家信条已经深深的影响与改变那个时代,但是依旧无法掩盖那股有着深厚传统的浪漫激情。在这方面汉代无数的画像石与画像砖也可以提供例证。同时汉代艺术对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场合、情景、人物、对象甚至很多很一般的东西的,也有大量严肃的描写,反射出一种积极的对待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与肯定。形成神话——历史——现实三者合一的真正五彩浪漫的艺术世界。人这个时候不是在自身的精神世界中的,而是完全融化在外在生活与环境世界中,在这种玲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中,汉代的文艺尽管粗重笨拙,却心胸开阔,气派雄沉。不是说之后那些温婉细腻的艺术作品就不美了,就像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两个惹人喜爱的人物来做比方,一个是机智聪慧的黄蓉,一个是沉稳刚劲的郭靖,聪慧的黄蓉有其精巧细致之美,而沉稳的郭靖也有其刚猛的力量之美。
另外一个注意点就是汉代的艺术作品,是通过动作、行动、情节而不是凭借细微的精神面貌、音容笑貌来体现,这就构成了汉代艺术古拙的面貌。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史记》刺客列传)你看着段文字中的动作用词,把、持、揕、拔、操、逐、环、愕、击、搏、走、负、击。那极短时间内对动作精准详细的描绘,能够让我领会那一刻秦王与荆轲之间奔跑追逐击剑,那种十分厚重的力量感与律动,是汉代才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汉以降,无以再得其神韵。这种神韵若是想有更直观的感受的的话,我们可以借助别的艺术形式,因为艺术往往都是相通的,音律的高低急缓、书法的浓淡疏密、绘画的色彩结构、戏剧的低回婉转,所以往往一个时期文学上的作品的美的特点也可以从其他艺术作品中去理解。汉代艺术虽然处于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笨拙,但是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气势力量,就反而越显的其优越于高明,这种美是模仿不来的。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与气势,是后代难以企及的。这就像欧洲著名的画家毕加索在探索了好久将自己炉火纯青的画技与小孩的稚气的视角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画风的美,也是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通过这一学期的古汉语的学习,让我对古代的政治历史与文化都详细的了解,同时也有了对史学经典中的美的感受。其实对一门课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要广泛的借鉴,比如阅读《史记》你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去看他,这可以看到《史记》中那些名人志士卓尔不凡的政治智慧;如果你从历史学的角度去看,这可以分析《史记》中记载的翔实的史料来看待历史的兴衰替代;如果你用文学的观点来看待《史记》的话那么那些字啊历史上闪闪发光的人物一定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感触。阅读文本如此,阅读人生亦是,如果用另一种角度去看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与见解,在这个过程之中也会有自己的成长,与对原先耳熟能详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那么这个时候出现在你面前的将会是一整个全新的世界!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字9
跟着李泽厚老师,从原始时期到清朝,花了两天时间匆匆完成“再一遍”中国古典文艺的巡礼,记了几页笔记,觉得丰富又满足。之所以说是”再一遍“,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学前到高中就一直在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这些东西。听作者娓娓道来,有些东西不甚熟悉,而有些解读和阐释又推翻了以前的认识,有些章节匆匆掠过,有些补充了脑海中娟细的河流。一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从山顶洞人撒红粉开始,以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为依据,开始讲述”人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红色因为人在进化的高级阶段的”想象“而被赋予了”符号象征意义“,参与到巫术礼仪之中。然后是原始歌舞、从蛇到”龙“,从“鸟”到“凤”,从神人同一的龙凤图腾混沌时代,走到“以家长制为社会基础的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如同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在这里,作者引入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具体的对动物的写实描摹慢慢转变为“抽象几何”,这种抽象几何并不是单纯的形式美(不能单纯从美学上欣赏它的线条是否流畅等等),而是蕴含着“重要的观念”(意义)。它真实地表现出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之所以这样,才具有非比寻常的美学价值。
接着,是青铜饕餮的出现。随着奴隶制度的建立,等级制度、经济分配制度、宗教等等相应地配套起来,此时不再是“浑然天成”,而是伴随着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厮杀,“血与火的野蛮时代”在历史上留下的是“神秘恐怖”的饕餮。饕餮作为恐吓外族、保护自己族人的象征而诞生。在这里,作者引用了“崇高”的美学概念——这里的美,美在它的强烈对比的矛盾,给人一种震慑感和恐惧感。
先秦时期,孔子奠定了“理性主义”的汉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之所以把他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因为他将“情感、观念、仪式不导向外在崇拜(如高耸入云震慑人的教堂),而是消融在以亲子血脉为基础的人的世间关系、现实关系中。”作者用“实践理性”(世俗生活的理性)来概括。如果和西方对比,这一特点更为鲜明,中国没有产生“神秘的情感迷狂(柏拉图)”和“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而是追求一种我把它称为“理性的和谐”的状态。这一点,在春秋战国时的建筑中也体现的很明显:平面铺开、相互连接/配合,而非供养神的庙堂。——这让我想起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把中国社会很多不好的事情都归结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我觉得这种“归因”是荒谬的。正如美学上纵贯的“实践理性”之线索一样,我们一直不把外在的宗教作为立身之源,是由历史形成的心理结构决定的,这绝不是什么值得“苛责”的东西。我们的民族强调“人”的本体而非“神”,这不禁让我觉得是多么令自己欣喜的事。
接下来到了楚汉浪漫主义时期,一方面是南楚之地迷雾蔼蔼的浪漫主义乡土本色(如屈原的《离骚》),另一方面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更延续了先秦的“人的本质”,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人与神交往”(而并不是人向神臣服)、“对现实肯定”并同时渴望“羽化而登仙”的美妙心境。于是,神话、历史、现实,来世、今生,混合成为五彩缤纷的浪漫艺术世界。——在颜色的谱系上,我把这想象成彩虹色。
魏晋风度,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两汉经学崩溃,开启了自由开放、议论争辩之风。但此时战争不断、政治派系斗争(门阀士族)众多。于是,一方面产生了魏晋玄学,另一方面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因卷入政治斗争而常常发出”人生无常、性命短促“的悲伤。而这悲伤的底色是“对人生的执著。”——我觉得这样矛盾的心理解释得太好了,如同“悲观主义者”常常抱着最大的生的希望。我一直把魏晋在颜色谱系上看做是“玄青色”。它清癯瘦长、神仙风骨、酩酊大醉看似洒脱却实际还是放不下。
在“佛陀世容”这一章,作者讲了石窟艺术的不同阶段。从北魏南梁、到隋唐极盛、最后到宋衰落。在这一过程中,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战胜了外来的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北魏那几个洞窟故事:以身体的自我牺牲来期待来世的轮回和报偿,慢慢的,变成了充满中国味的人情世态大团圆。你看,外来的还是外来的,融在我们骨子里的优美和谐还在那里。——我又想起了马克思的“对立统一”哲学原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似乎就符合这种“优美和谐”。我在读他理论中两两相对的概念时,恰恰想起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对称、严谨、优美。
接着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盛唐(意气、功业)。中唐之后,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后期,菩萨越来越小,人越来越大,文艺作品中越来越突出人的“心境、意绪”,直到晚唐,兴趣转为对日常狭小事物的关心,直到宋朝出现了词。——这是一个触角从外到内、从大到小的转换,看起来越来越小气,但反映在作品中是越来越个性化,带着越来越多样的个人作者风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宋元山水意境,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应和了世俗地主从考试上升、由野入朝的过程。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通过层层考试选拔上来,从郊野小地方走到中央,难免不在日后产生对郊野和自然深深的眷念。但正如作者所说,这种眷念始终是隔着一层的,由它产生的山水不是真正农村老百姓日日耕作其中的山水,而是把其作为观赏和寄托对象的山水。最后,终于到了明清。大量市井作品出现的同时,也有不少表现封建社会末期哀伤基调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一直到后记,作者依然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正如李泽厚老师所说,文艺作品反映的是那一时期人的“心理结构”,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所以,艺术作品就是打开了时代魂灵的心理学。这种整体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学,是绝然与现代测量的实证主义心理学不同的。如果你对“人”的秘密好奇的话,就去阅读文学吧。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字10
知道李泽厚是很早了。记得一本书里面讲一则80年代的北大逸闻,李泽厚在北大演讲完之后,有两个同学一直追出了几公里,去问问题。留在脑海里的,是北大学风之佳,李泽厚名声之盛。
现在才有机会读了他的《美的历程》,借的隔壁永昕的,读完了。另一本《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因为是自己从网上下载的,都几个月了,一直停留在第12页。
第一个感觉当然是文笔很好,尤其考虑到它是在___浩劫后不久的1979年动笔、1981年首次出版的。或者用另一句话说,《美的历程》是形容词的《美的历程》。“狞厉可畏乃至稚气妩媚(的早期青铜器)”,“(周代金文)圆浑沉雄”区别于“(殷代金文的)尖利直拙”,“(词境)尖新”“(诗境)厚重”而“(曲境)畅达”,“(屈原)忧愤”、“(李杜)豪诚”、“(白居易)明朗”、“(柳宗元)孤峭”,“典雅骀荡(的浪漫之花)”……没有了准确华丽的形容词,这本书的魅力要少了三分之一。
从审美的角度,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以来的艺术史和文学史;联系社会背景,剖析时代氛围对文艺的影响,甚至总结出某一个时代共同的文艺特征,而不是各自在各自领域埋头考据论证、自说自话,确实是有打通全局、豁然开朗之感。不过,窃以为,作者分析时代精神对于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如果不是多少有些主题先行、失之于牵强武断,那也是考虑到篇幅体例、以至于失之于简单抽象了。
作者引证广博、评析精到,这本书作为中国文艺欣赏指南,也是完全胜任。当然,如果是对照专门的美术史或者文学史来读,那可能就更好。
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