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窦娥冤读后感满分作文800字10篇(2)

天文分享

《窦娥冤》的悲剧性,单纯有力,像钉子一样,越敲越深,又像阶梯一样,越升越高。

窦娥冤读后感满分作文800字篇7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窦娥冤读后感满分作文800字篇8

在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中,我唯一钟爱的是《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

窦娥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窦娥因盘剥而沦为蔡婆婆家的童养媳,十三年后又成了寡妇。但她却向命运屈服了,她是一个善良的弱女子,但她同样也是一个以生命控诉封建社会的壮烈女性,她具有弱者的抗争精神。

窦娥被诬告毒死张驴儿的父亲,她本来是对官府十分信任,如实陈述事情的'过程,希望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写出了她安于命运,新人妇道的性格特点。

然而她得到的却是贪官“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的吼叫。窦娥为了让自己的婆婆免受皮肉之苦,只好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这无疑表现了窦娥作为孝妇的善良性格,但更重要的是表明窦娥已看清了官府的黑暗。

她终于深刻地认识到“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黑暗社会的本质:这是一个不讲天理,不辨清浊,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的世界。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窦娥对“天”“地”发出了控诉和斥责的这一番话说得痛快淋漓,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为善的,受贫苦,更命短,为恶的,享宝贵,又寿延。

这个作品控诉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与残暴,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窦娥临刑前又曾发下三桩誓愿,表现了至死不屈的抗争精神。而三桩誓愿的兑现(一腔热血飞上自练,伏天降下三尽瑞雪,楚州大旱三年),则不仅表现了这善良女子的冲天冤气,而且更表明人民群众坚信,宇宙间还有正气存焉,这是对人民群众进行反抗斗争的极大鼓舞。

我爱的窦娥并不总是怯弱的,至少她敢于反抗,这在古代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与封建势力进行过反抗呢?窦娥之死,虽然是必然的,但却给我留下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窦娥,是一位与黑暗势力抗争的弱者,但她这种敢于抗争的精神仍然值得读到这篇文章的各位学习。

窦娥冤读后感满分作文800字篇9

窦娥冤,这个典故我从很早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了,然而,它就像其他任何一个故事一样轻轻划过我的心海。不过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子,因被恶人冤枉,最终在乱世中烟花一般的香消玉殒。我甚至连她是怎么被冤枉的都不曾得知,唯一能让我铭记于心久久的,是那神话般的誓言,若伊人是含冤而死,则六月伏天飞雪,尸埋三尺深雪,上天有眼,果真破了大自然的规律,带着女子的幽怨,清清凉凉,企图唤醒人们沉沦的心。

终于认认真真地看过一遍,心里却是百感交集。诚然,结局邪不压正,是皆大欢喜。可是,窦娥凄惨的挣扎给我带来的冲击却挥之不去。想必是关汉卿那对人物语言淋漓尽致的描写,才使我无限的沉醉在其中。

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久盛不衰的戏曲,舞台表演是它的灵魂,只有真真切切的表演,才能活生生地让我们感受到窦娥内心的绝望。干巴巴的阅读,只能看到一个个你来我往的对话,我反复琢磨了很久,窦娥,这是个不卑不亢的女子。是的,不卑不亢,是我们公认的,对这个女子的定位。她拒绝张驴儿无理的要求时深明大义,临死前带着无尽哀怨却坚决地誓言。

这部戏曲的语言是对白,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含蓄的诗句,可是,我们分析一个人的性格,不就是从他平时的谈吐中观察出来的么?当蔡婆婆向窦娥说起张家父子强行娶亲的事情时,窦娥拒绝;婆婆不明事理地认为这是在报答救命恩情“我的性命都是他爷儿两个救的,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别人笑话了。”窦娥道“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笋条笋条年幼,划的便巧画蛾眉成配偶。想当初你夫主遗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早晚羹粥,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 前者的语气似要妥协,却更是烦躁不安。从“事到如今”和“顾不得”这两个词更能告诉读者,蔡婆婆的决定是错误的。没有思考,没有挣扎,没有反抗。蔡婆婆这个人物不坏,而且还颠覆了在我心目中传统的债主形象。窦娥七岁时,她的父亲窦秀才欠蔡婆婆四十两银子,去拜访蔡婆婆时,蔡婆婆道“秀才请家里坐,老身等候多时也”。首先是称呼,“秀才”算是对窦寇章最高最高的尊称了。在其他文学作品里,债主对穷酸的欠债人都是很不客气的,例如范进中举里,屠夫管他的秀才女婿叫“现世宝”,“癞蛤蟆”,这又亲属关系的都这样,蔡婆婆与窦秀才无亲缘关系,能做到这样的确说明蔡婆婆是个心善的人。后面蔡婆婆还能把窦秀才请到家里去,心平气和地和他谈话,着实是一位吃斋饭,信佛教,面目慈蔼的老人形象。想来将窦娥交给这样的人,是很放心的。

可惜,人无完人,不光是好人蔡婆婆,天底下所有善良的人把持不住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不分好坏。这一点窦娥和她形成鲜明对比,从语言气势上就看得出,窦娥面对糊涂的婆婆,倒也不急躁,摆道理,讲事实,思维逻辑有理有序,体现了窦娥大女子的风范。将她与有名智者小比一下,可惜了生错地方,不然定是让人刮目相看的才女。而且,窦娥说话还是很有技巧的,说到最后不忘加上“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来刺激婆婆,她知道婆婆是个守妇道的人,一定会犹豫不决,这样便有了转机。窦娥的语言还有一处给我印象较深,窦娥即将被斩时,对监斩官发出的誓言“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 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这三个句子,都是肯定句,使人联想到窦娥一身素白,乌丝随风飞扬,漆黑的眸子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从她柔软的唇中却逸出如此铿锵有力的话语,如此挑战极限的看似大逆不道的话语。很佩服关汉卿,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这三个扣人心弦的咒语,不仅紧紧缠绕住了楚州的命运,更使我的心中产生了无与比拟的震撼。血溅白练,这两个现象与第三个相比,不知要仁慈多少。当时读到第三个咒语时我终于知道,知道窦娥心中的痛和怨恨了。和前两个稍有不同,第三个咒语,没有若是,而是委实。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窦娥是认真的,她,已经什么都无所谓了。楚州大旱三年,多么残酷!但是,我窦娥就是要让你们记住,记住这三年大旱的来历,说得不道德些,我承受的痛苦,你们也要一起陪我尝尝!我承认这是我自己的想法,或许有些偏离了,但为什么不允许一个善良的人,无辜的人,宣泄他的忿恨呢?难道善良,所以要忍耐,要无声无息的死去,不明不白的死去么?关汉卿用语言构造的窦娥这一人物形象,能使其经久不衰的原因,大概在于窦娥符合我们心中,一个正直的人在那个时代应具有的所有品质。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干脆的拒绝;不愿亲人受难,所以无奈的“认罪”; 不甘心尸首两异的结局,所以许下绝望的誓言。

关汉卿在人物语言的细节上很下功夫,一个个细节联合起来,便如同满天璀璨的星星一起闪耀,那光芒一定超过月亮,太阳。正如以上所举的例子,一个小词,就能够看出那人当时的心境;许多个小词,那么就可以总结出一个人的性格。窦娥从另一方面讲,有些任性了,怎么可以为了自己,让百姓受苦呢?可是,关汉卿在这篇文章所要体现的,就是窦娥的任性。这部戏曲能够体现的中心思想很多,但我觉得最最有价值的,是人 饿了要自己找食吃,疼了要让别人知道,受了委屈,就要说出来。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和损坏时,一定要严肃对待。我在美国时,深刻体会了美国人民热爱自身利益的情怀,也能明白为什么这个国家会如此强大。不懂得保护自己,像蔡婆婆那样的人,最终只会走向灭亡;学会行使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像窦娥一样,才能组成一个和谐守法度的社会。不是有句话说么,想要别人爱上自己,一定要先自己爱自己。

喜欢这样的一个女子,娇柔的身躯包裹在雪白的绸丝中,姣好的面庞上有一双温柔的丹凤眼。被微风亲吻的三千青丝流淌过女子凌厉的目光,飘向远方,远方。唇边挂有倔强的微笑。永远不知道屈服和妥协,梦中总会有属于她的贞洁之花用真理的雨露浇灌。只愿这虚幻的背影永不消散,成为我朦胧中翘首盼望的归宿。

窦娥冤读后感满分作文800字篇10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窦娥是全剧中形象描写最深刻的人物,也是最悲惨的人物。窦娥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女。她承受了命远最艰苦的打击,从小丧母,七岁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做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婚后两年丈夫又去世。窦娥和大多数女子相同,把希望寄托在缥缈的来世。经历了诸多不幸的窦娥,苦熬苦守,度日如年,醒时忧,梦时愁,看花流泪,望月伤心,她最不能放弃的便是这寄托于来世的最后一线希望。

当张驴儿要她做他的妻子时,她毅然回绝。虽然这当中也含有对无赖张驴儿的鄙视反抗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我一马难骑两鞍鞯,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嫁他人,其实做不得。”她一再劝说婆婆,她不再嫁的理由,也仍是这种贞节观,她将女子的不能守节看作是“可忠可耻”的行为。可见,即使不是张驴儿,而是换了一位痴情胜过张君瑞,豪贵可达陶朱公,才比子建,貌如潘安的人,她也一样不会再嫁。

窦娥信天信命,尽忠守节之外,还信官府。当张驴儿以命要挟时,她豪不犹豫地选择了官府,她本以为官府“明如镜,清如水”,她在公堂上慷慨陈词,义正言辞地为自己辩白时,显然也是将官府看成一个能够主持正义的地方,直到被问成死罪之后,她还执迷不悟也以为尚有”官吏似还覆勘”的可能,可最后她还是含冤而死。

窦娥在冤屈中死去,却给人们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荡气回肠的悲歌。窦娥有着男儿般的铮静铁骨,不屈服于任何恶势力的威逼利诱,她敢于痛骂贪官污吏,敢于痛骂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鬼神:“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妄作天!”所以上天不得不让她的冤屈显现: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窦娥是窦娥,亦是关汉卿,更是封建黑暗社会下的妇女。关汉卿是个大儒,那时儒者要么被迫担任微官,志气衰微;要么被逼入荒林野谷,湮没无闻。他却打开了另一条道路,由台阁走向民间,由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社会逼他走回世俗,他无法执着于儒学的雅化,只有折中,将雅化抛弃,将儒学推向雅俗共赏的境地。既如此,他就索性剥掉自己的儒者外衣,放浪形骸于勾栏行院,与歌伎舞女厮混,这是他不满于社会思想重压的有意反抗。这种反抗是一种不屈服、一种倔强。他让我们知道,反抗既可以是窦娥式的指天斥地,也可以是关汉卿式的以柔摧刚。

最黑暗的年代,没有黎明的迹象,没有文明的微光,除了黑暗,就是万马齐喑。他的作品,正如鲁迅的如椽大笔,是匕首,是投枪,将野蛮的躯体刺透,将肮脏的灵魂戳得粉碎,将社会的黑暗、官府的腐败…揭示在笔墨之下,暴露在明灯之下。

总的来说,窦娥揭示了她所处时代的不公、不正、腐败,而关汉卿也暴露了时代的黑暗。同为这般黑日暗,受苦的亦还有同时代的无数人,他们反抗着,批判着,却也不得不被黑暗的社会压倒。

窦娥只是旧中国底层劳动妇女的真实形象,在被黑暗笼罩的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被鄙视,以至最后被吞噬。当然,被吞噬的窦娥也并不完全是贞节思想,还有男尊女卑,三刚五常,三从四德等等。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10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