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儒林外史读后感10篇

小淇分享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读后感1

读过书的人似乎往往被赋予了高尚的光环,殊不知读书人也是人。

一个人的秉性养成,是众多因素合力而成的结果。先天遗传,后天养成,而读书只是其中一部分。熟读四书五经,熟知孔孟之道的人不一定都会,从其所读。古往今来,斯文败类,数不甚数。究其原因,更是纷繁复杂。

读书,的确是培养自身素质的一种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为人处世,往往需要的是,社会的磨练加上对自我的批判。却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子,能靠书本习得的。

百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应该有所修整。读书人虽有值得称颂的地方,但不能因其丰富的知识量而断定他的为人。现不是已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论断吗?其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他敢于怀疑,读书之用的想法,是值得称颂的。

这里,我所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读书对人有没有用,而是读书究竟对人有多少用?或者说,读书对人的品格养成,是否完全起的是积极作用?

我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但试问自己,比起儒林外史的人物,甚至自愧不如,没有杜少卿的无私豪壮,也没有马二先生的心怀天下的悲悯之心,更别谈萧采的那一身本事。

当我们因作者的讽刺,笑话书中人物时,请别忘了自己。倘若自己处其一般境遇,又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儒林外史读后感2

读儒林外史,品世态炎凉。

五十六话故事,道尽万千辛愁。

才子风流,千古佳话。腐儒恶绅,粉墨登场。百年之后,归为黄土,不胜唏嘘。

这是一部漫长的白话文小说,以王冕不愿入仕为开端引出一出出或风流或心酸或快意恩仇的精彩故事,最后又以万历封儒为结尾,一笔亲封这儒林佳话。

整部小说,登场人物千百人,乡绅纷争仕途坎坷接踵而来。如周进范进一生求举业,晚来如愿以偿的心酸。再如严监生视财如命却又恩情并重的可爱。又或如凤四老爷武艺高强打抱不平堪称游侠典范。再或如王老爹迂腐不堪鼓励女儿以死殉节而后伤心不已追悔不及。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跃然纸上,使读者犹如身临其时一般感受冷暖人情。

而这其中又以萧云仙和杜少卿实数笔者最爱。

萧采,字云仙,以字行,四川人。自幼随父学艺,出场便救助了甘露僧打瞎恶僧双眼,使人在习惯劳民才子的琐事之后眼前一亮,忍不住大喊一声,好一个英雄少年郎。后得郭孝子点悟,随军出征平定边城,青衫赤马一战成名。功成后招流民定居,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大办学堂。花三年之久重新修固青枫边城,堪称武能提枪戮金甲,文能挥笔定天下。就着这么一位令人着迷的人物却得了个“任意浮开”的罪名,并追银七千五百二十五两有零。实在让人愤愤不平!可是如果单单这样,萧云仙充其量是个能人,在这儒林林立的外史中也不甚突出。然则,萧云仙在功劳赫赫时候被追罪非但没有自艾自怜,反倒被父亲开导变卖产业,一总呈出。这一对父子的深明大义一身正气使多少通读四书五经将忠孝礼仪长挂嘴边的文人官宦羞愧!此等人,佩服!

杜仪,字少卿。天长杜家共是七大房,五房的太老爷是礼部尚书,七房的太老爷中过状元。

杜仪的父亲,做过江西赣州府知府,为官清廉,所以做了一辈子官,只是守着祖宗留下的田产。

父亲去世后,杜仪继承的,便是这一点产业,计值几万银子。

初识杜仪,善恶不分,凡有人来求,一掷千金。文人傲骨不屑与官宦为流,让人又爱又恨。娄管家在世时尚能让偌大产业收支均衡,管家不在之后几年之内变卖家产一贫如洗。

后迁居南京,清风明月淡如水,品茗咏诗游山玩水,好不快活。世人皆笑,不可学天长杜仪。照我说确实学不得,有些风骨情怀不是模仿就能得来的。

普遍的读者对杜少卿褒贬不一,其中大抵不过批之善恶不分或纨绔败家。这是普世的价值观,用于杜少卿这样有趣之人的身上,实在让人可笑。

他的眼中非但不浑浊,反而清醒异常。只是他不愿被红尘乱事所扰。有钱也好无钱也罢,不过皮囊之外他人之好罢了。

他放浪形骸不入世人之眼。如“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在古时,携妻同走是伤风之举,杜仪哪管其他,前有良辰美景侧有甘苦之妻,但愿长醉不复醒,好一个自在风流!

又说,从安庆回南京时没有盘缠全仗韦四太爷资助。这一囧事全然被他称为趣事,他的娘子便也觉得有趣。得此妻子,真乃大幸你不愿做官我随你,你要说笑我便陪你,你要败家我不曾言语,你要搬家我也同去。此生,我只要你,足以。季苇萧得闻他前日携妻同游,劝他“据我说,镇日同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嫂子看花饮酒,也觉得扫兴。据你的才名,又住在这样的好地方,何不娶一个标致如君,又有才情的,才子佳人,及时行乐?”杜少卿答曰“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孰俗孰雅高下立判。这等可爱人儿一生浪漫,怎么还能叫人说他不是呢。

高翰林评价杜少卿,杜家第一个败类!说杜父做太守,全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图着百姓说好,说杜少卿败光家业不求上进。还言道,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他为戒。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要说这高老爷进士出身,一生功名利禄也无他错,却全然不晓得你是你,万千翰林之一,他是他,千古少卿独一。亏得他在说这段话之前还叹息“没趣!没趣!今日满座欠雅矣!”当真讽刺至极!

不知杜少卿听到那句,不可学天长杜仪会是怎样的笑态。不可不谓,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世上多的高翰林这样追求仕途只为升官发财之人,多的是匡超人这样忘恩负义的卑鄙之人,多的是牛浦郎这种欺世盗名之辈,多的是严贡生这样欺善霸民之徒。你可以迫于生计贪图私欲的为非作歹,但是别忘了这世上还是有萧云仙杜少卿不可不谓这红尘乱事之中不可多得的一股清流。

儒林外史读后感3

买这本书的时候是高一,高中以后丢了爱看书的习惯,去年又拾了起来。今年春检,需要去十六个220kV变电站跑一圈,给蓄电池放电,每个站都是放6个小时,想着与其坐着干等,不如看看书,于是从家里翻出这个。

之所以看这本,也是因为前几日整理书柜偶然又看到,巴掌大的一本,金盾出版社,定价9块钱,想着带着方便,干完活随时能看就装上了。

一路放电的工作,遍历五个县一个区,大多在农村偏远,开车着一路过去,春回大地乡间小路上左边红花右边绿芽,车窗外暖风和煦,乡间又空气清新。一路晃到站上,卸了装备,干完了活,坐椅子上翻看《儒林外史》惊叹于书中明朝时名流生活的流动性之强,到处投靠名仕,到处玩乐,没有按部就班的工作压力,只要考取功名自然得到利禄。更惊叹于明朝时人们饮食之富裕,书中聚会的描写占了绝大篇幅,每每相聚吃的荤菜之丰富、点心品种之繁多、茶酒之必备以及用餐时间之长,都令人心向往之。

此后是人物的性格,犹如穿梭于地下通道,形形色色的人物在碰撞中展现出自己最独特的性格特质,并通过对比于类比,让人感慨这如今世上的人生百态,不早已发生在明朝了么!太阳底下果真是没得新鲜事!

最爱这段“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

如此了无压力飘逸潇洒的日子,让我羡慕神往啊!

儒林外史读后感4

1范进中举

自小对范进中举的印象,就是这人为了考进士疯掉了,对其嗤之以鼻,甚为不屑。可谁曾知读完书后,方才晓得人家后来不仅中了进士,还当了大官,官阶、学问俱长,甚至被钦点为山东学道,心生佩服,而由此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进一步明白了读书的好处,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被大方之家笑话。

2翻身之道

自古以来,穷苦人家翻身,读书都是条明路,如此说法,定遭人驳斥,但自有其道理。一则人会说除读书外,经商、从军,皆为坦途,读书无用,但我认为说读书无用之人,大部分都是未曾好好读书的人,不曾享受过读书带来的快乐和益处,又见他人未曾读过多少书,便在外发迹,心生嫉妒,欲走捷径,此投机心理万万要不得,殊不知人与人各不相同,谁曾见:成大事者,几人是书读得不多的?

3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是亘古不变之理,匡超人家庭条件如此之恶劣,但仍捧书夜读,终成一代名家,感动颇深。无论家道如何,个人天资几分,只要认真坚持做好一件事,无论富贵贫穷,无论风霜雨雪,付出总会有回报!匡超人连饭都吃不起,父亲病重卧床,仍在照顾之余,日日捧书细读,深夜被路过县官发现,由此发迹,常言道:越努力越幸运,此话不假!

4风花雪月

每每看及古人登高为乐、临湖对诗,颇觉文雅。虽当今摄影、绘画亦为一乐,却总觉得少些雅趣,不知为何。而自己荒芜诗歌,深感自责。而如今芸芸众生,忙于奔走生计,亦多感慨:莫让柴米油盐,冷落了风花雪月。

借诗云:交游添气色,又结婚姻;文字发光芒,更将进取。

5人心难测

匡超人,曾经感天动地之孝子,看至半部,却因贪图富贵走上邪门歪道,令人心痛!虽说此后仍被万历授予进士,但人生之污点难以抹去,可悲可叹。由此愈发佩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很多事情作为旁观者可能觉得无所谓,但真正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过去那道德先生的态度也许会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所以说人生如戏,但比戏更精彩!

6恃才傲物

作为读书人,偶尔也痛恨读书人。自古以来,读书人常好风雅,不愿俗流为伍,自恃读了几本破书,便装腔作势,卖弄风采,殊不知与青楼女子无异,人凭几分姿色卖弄风骚,你也靠几本学究书附弄风雅,看起来是在叫人可恨!虽无甚么才气,但留予自省,莫变成自己曾厌恶的人。

7君子之腹

杜少卿真乃古之风流人物,人言七傻,却不知其所乐。世人读书,无非为考取功名,以为生计。又或者著书立说,流芳百世,唯有杜少卿其人,散尽万贯家财,只为助人为乐,此为真乐矣。而其读书为好读书之乐,有官做,却力辞不就,不是他傻,而是时人不懂其乐罢了。有时,我们往往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判其他人的是非对错,常常是杞人忧天,抑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由此想到唐伯虎的一句诗: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8学优致仕

学而优则仕,无论是科举制兴起之后,还是当代中国,都是读书人乐于进取之路,但有些人反不以此为向上之道。庄绍光进京面圣,世人皆以为其仕途坦荡,谁曾想他却婉拒这一升官发财之道,被世人称赞!由此思考:读书人到底是以读书为手段,达到做官的目的,还是将读书做学问作为此生追求,直到如今也难以思辨。似庄绍光辈,实在至雅之极!

9百善孝为先

自古忠、孝为人称道,古时24孝子,似匡超人、郭孝子等其言其行,皆感天动地,当然如今社会,也有不少孝子,但古往今来,对待孝子的方式却有些不同。《儒林外史》中县父母知其孝知其难,往往直接捐助其钱财,授予其官职,一表天下。但当今社会,孝子总被媒体所消费,善行被放大,孝子压力更大,而被消费之后,往往又被爆出生活仍旧困苦不堪,世人只知其为孝子,却不知其能得到多少来自官府的实际援助,是否能改善生活,实在惹人可怜。

10温润如玉

古人言语说话,或书本文字,读来皆温润如玉,似谦谦君子,仿佛唇齿留香,虽偶有过誉夸张之嫌,但也不流于粗俗,值得多听多看,耳濡目染,以正清气,无怪乎《离骚》中皆以香草比喻君子,或许正是此意。

11阴阳风水

古人常好迁葬,以荫后世,此风明清较为盛行,但颇多风水邪气,扰人心智,杜少卿一法,着实令人钦佩。

先让风水算好棺材上几尺水,几斗几升蚁,交由官府,若的确则罢,若不确,则以子孙谋杀祖父之律,立刻凌迟。再好不过,以镇歪风!

12天理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此前一直觉得是个笑话,如今在《儒林外史》中,看的真真切切,不禁毛骨悚然。王玉辉呆腐之气,令人痛恨。女婿虽死,怎好让女儿随他去了呢?人偶有悲伤过度,想法不同平时,凡夫俗子都知劝解,而作为父亲却呆腐至此,可见吃人的礼教害人不浅,想到如今女子不嫁被催婚,实是封建余毒。

13书生无情

小时候有位老师曾说:做老师带学习好的学生还不如带成绩稍差些的好。当初不明其意,以为其胡言乱语,殊不知人情有时真是如此。万中书落难,平日好友如施御史、秦中书等都生怕自己有了干系,害怕不已,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真是一方有难,八方皆散,唯有善使拳脚的风四老爷心好,不枉相与了这一回,千里迢迢,千方百计救回万中书,还落得个真中书的官衔,交友当如凤四爷,施御史、秦中书之辈实在可恨、可恨!

14测字算命

“上年都是我们没眼的算命,这些年,睁眼的都来算命,把我们挤坏了”,读至此处,又好气又好笑。想到如今社会乞讨之风盛行,尤其是以往都是缺胳膊断腿的乞求施舍,以改善生活,而如今好手好脚的青壮年都来要钱,惹得寻常百姓一阵烦恼,反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没了来处,可见古往今来,贱人之贱,从未改变!

15凤止高梧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治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凤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以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儒林外史读后感5

看了百分之四十,觉得没有必要再看下去了,因为故事再也变不出什么花来了。

感悟有以下几点:

被人轻视和瞧不起的时候应该感到开心,而不是愤怒,因为只有自己才最明白自己的能力,等到自己证明能力的时候,狠狠的打脸的感觉岂不是更好!

同时永远不要小看一个人,尤其不要以貌取人,以这个人目前的境遇来判断这个人,因为人成功往往是需要时运,眼前的人若是时运到了说不定就一步登天了。

愤怒是最没有意义的情绪,因为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许多人这一生,要么为名所累,要么为利所累,为了名利活的卑微并且低三下四,追求名利难免得为权力低头,还不如做个世外高人来活得平和。幸而生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想实现人生理想的目标有千万条,若是生在古代只有求八股文这一条路,岂不是就给憋死了。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1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