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初中名著读后感(2)
《红楼梦》中散发的那股悲凉,让我思考了很多,或许,时间根本就不存在完美一说,事事不能符合人意,不能得到完美,人同样如此。
红楼梦初中名著读后感6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这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真)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丝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史书。
前面说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挺美好的。
警语: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干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初中名著读后感7
我从小读书就有个毛病——记不住人名。有的书,像《简·爱》,明明爱不释手,前前后后看了五六遍,精彩的段落几乎都可以背出来,但有时竟把男主人公的名字叫错。
在这一点上,《红楼梦》算是一个例外。
《红楼梦》我也只读了两遍,里面千娇百媚的名字却可以随手数出一大串。若说贾宝玉、林黛玉的名字是长期以来耳濡目染,早已不觉熟记在心的,那像袭人、晴雯、湘云、麝月这等繁缛的名字,为何也能被我悉数记得?
细细想来,不禁要佩服作者笔功之深了。每出场一个人物,必先极自然地点带其名,仿佛你早就认识他,不期然在这儿又碰上他似的,再拣他那顶重要的特点精妙地勾上几笔,像要帮你忆起这个熟悉的人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于是这个人也便真正成了你的熟人。往后每章每回,他的名儿再出现,就像同你打了次招呼似的,怎好意思再忘!除了这点,作者还不吝用典,如袭人便是取自“花香袭人”,湘云便藏于“湘云水逝楚云飞”一句中。
作者如此苦心孤诣地雕琢出这么一个个玲珑美丽的名字,决不只为增几分绮艳之色。透过那一个个珠光玉华的名字,真正看到的,是一捧捧辛酸泪。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怕是通篇最脍炙人口的三个名字。不难发现,贾、林名字中暗合一个玉字,贾、薛名字中暗合一个宝字。文中开篇交待,宝玉原为神瑛侍者,日夜以甘露灌溉一绛珠草。这绛珠草正是后来托生林家,要还他一生眼泪来的黛玉。宝玉出世时口中所含之玉,则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神石,也正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二人是仙人仙草,玉又是仙物,这名中的暗合分明是作者苦心而为。而贾、薛名中暗合的宝字倒沾上了珠光宝气的铜臭味道。
还有四个人的名字,我疑心绝不是偶然巧合,那便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春的名儿怕是每个初读《红楼梦》的人都要搞混的。可试着把四个人的名字的第一个字连读一下,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可问题又来了,缘何叹息?贾府四个千金万般娇贵,绫拥缎簇,为何还要叹息?
且来看一下她们的故事。
元春,早早入选宫帏,身为贵妃,可寂寞宫墙之内,女儿心事难以跟谁诉说,好不容易回家一趟,父母奶奶都跪拜相见,所谈的也无非是报主隆恩之事,难怪卿四十刚过便香销玉殒,可叹可叹。
迎春,“金闺花柳质”的娇女儿,竟嫁入了虎狼满室的孙家,迎春迎春,春在何方?
探春,机敏聪慧,原是我极爱的一个,却生不逢时——贾府开始衰败。想卿选嫁了他乡,从此“千里东风一梦遥”。
惜春,小小年纪就看破了红尘。
细细想想,果真是四春四叹。
红楼梦初中名著读后感8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据说是曹雪芹依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的作品。从小就听说过这本书,但妈妈觉得不太适合我的年龄,一直就没接触。
这次寒假作业本上有一题是关于《红楼梦》的,妈妈才拿了一本儿童版的给我看,让我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有个大概的了解。在我看来,《红楼梦》只是在写一些琐碎的家庭小事,如:父亲打儿子啦,林黛玉看贾宝玉的书啦……还有一些让人看不懂的关系,如:第一代是贾母啦,贾琏娶的是贾政的妻子王氏的亲侄女……以及封建大家族由繁荣到落魄的过程。大人们认为《红楼梦》很悲惨,而我却认为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挺惊险刺激的。故事主要讲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而其他人和事都是围绕着他们展开的。
在我眼里,《红楼梦》里的人没有一个是很美好的,每个人都有很明显的缺点。如:贾宝玉虽善良正直,却整天都不务正业;林黛玉虽才貌双全,但孤独、自傲、爱哭鼻子;凤姐虽美丽能干,却偷偷将别人托她办事给她的钱藏起来,据为己有,自私自利……《红楼梦》的第一篇故事——顽石转世荣国府就为《红楼梦》又蒙上了神话色彩。西方降珠仙子(林黛玉)转世就是为了报神瑛侍者(贾宝玉)的灌溉之恩,并用一生的眼泪还他,所以他们的爱情是前世注定的。但林黛玉孤独、高傲的性格使她与贾宝玉的爱情受当时所有家人的反对,最终在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的当晚含恨死去。贾宝玉因为无法和林黛玉成亲,以及林黛玉的亡故而悲痛欲绝,看破红尘,削发为僧。我现在看红楼梦真的太早了,我觉得红楼梦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感人,根本就没有像大人们所说的那么想让人流泪。
还有些好词好句,如描写林黛玉外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些词句我也无法领会,需要妈妈在一旁给我讲解。
红楼梦初中名著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