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读后感200字(2)
我很欣赏他面对事物的心态,就如同这本书名一样,随遇而安。书的自序中写道:“我既没有到写自传的岁数,更没有可以写自传的资本,只是因为今年正好无可避免的迈入不惑之年的门槛,似乎要做一些稍微特别点儿的事才比较像样,这才有了这本书。”对于他的谦虚,我很佩服,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很平淡,就像一潭清水,偶尔泛起一丝波澜。淡定从容,随遇而安是他生活的写照,或许他的成功也是基于此吧。
四十年是一段似长非长的时间,他用轻松的笔调,朴素的语言,以及最真挚的感情讲述着自己的经历。我向往他随遇而安的心境,颇有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觉,他幽默的文字不止一次在我心中泛起波澜,尽管我正处在年少轻狂的年纪,18岁。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四十年来他的酸甜苦辣。
生活中的孟非回一个十分有爱心的人,在他家里最多养过一只狗,六只猫。他说:“一进门就有一种动物园的感觉,我不介意。”可见他已经把它们当做亲人一样看待。在“我爱养狗”一节中,他谈到《动物保护法》,他希望中国人对待动物的态度能改变,而不像现在这样。孟非觉得:只顾自己,不顾一切,那是野兽的生存法则。
风轻云淡,随遇而安,孟非四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把一切都看淡点,不去计较过去,不去折腾未来。
《随遇而安》读后感200字7
孟非,我很喜欢的主持人之一。知道孟非,完全是因为他主持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台上的男女嘉宾形形色色,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价值观也是各种各样,但孟非总能以他良好地表达和他积极正面的价值观给人以引导或思考。所以我很喜欢这个骨子里总是带着一股力量的男人。早就听说他的经历不一般,知道他走到现在路途坎坷,但对于他的经历不甚了解。正好模范的读书会上看到了他的著作,就毫不犹豫的借了来。
初读此书,平时的文笔叫我不禁觉得这不该是孟非所做。因为有的地方,说实话,觉得说的好啰嗦,像是小学生作文。但慢慢读来,内心充溢着对这个男人的钦佩之情。《随遇而安》这本书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童年重庆、少年恋爱,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他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
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孟非在自序中写道“这本书算是我一些人生片段的回忆,并不怎么精彩,但对于人们全面了解我这个人或许有点儿作用—如果真有这样的人的话。之前有些媒体把我的人生描述得相当苦逼和励志,这让我一直感到相当难堪。于是产生了一个朴素的想法:与其让别人去“创作”,不如自己老老实实地写出来,算是“以正视听”。在我这个年纪已经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写作的愿望和写作的能力完全是两件事情。而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各种愿望和能力都会一并下降。所以,现在还有人愿意撺掇我写点儿关于自己的东西,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由此也可见我的性格之一,容易被说服,随遇而安。”正孟非这种将人生老老实实的讲出来的平淡的故事,反而更给我们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因为在他们纯粹的“人生”中,我们仿佛可以看见自己的背影。正是这样的背影存在才让我们和这本书和孟非产生强大的共鸣。
我和孟非生的时代不同,因此带有特定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的故事我可能无法理解。但我认为我有着同龄人的不同的时代感。因为爸爸经常给我讲他那个时代的故事,所以小时候在小伙伴们不知道“___”为何物时,我却对这样的名词有“老相识”的感觉。呵呵,我不是想说孟爷爷的感受我都能理解,我只是想说,也许我会比同龄人要理解的多一点点。仅此而已。
《随遇而安》读后感200字8
有这样一个主持人,他没有上过大学,却有渊博的学识;他不是科班出身,却红遍大江南北。起初对他的了解因为他的节目实在是太老少皆宜了,以至于这成为了我们家每个周末的保留节目。直到他在微博上死磕晚点的航空公司、发誓永远不准备去马来西亚,我隐约感到了他并非只是一个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主持人。
《随遇而安》讲述了孟非的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我有时在想,是不是大脑过度运转产生热量才使他的头发慢慢枯萎,以致变成光头,比如葛优、徐峥、乐嘉、郭德纲等,也许他们称不上智者,但至少说应该是聪明人,孟非凝练语言和精妙的表达能力应足以证明这一点。
孟非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和一个见多识广的朋友,在一个午后坐在咖啡馆里天南海北的聊天。他随和幽默,讲的有滋有味,让你心中充满了向往。
有一个新闻界人士评价这本书,说孟非的经历其实没有那么曲折离奇,他的那些选择也是不得已,不值得大家如此崇拜。但我觉得能说出这样的话,他就已经输了。孟非的经历的确不是他自主选择的,但那些艰难的处境和年头,不是任何人都扛得过去的,过不去,就是粉身碎骨萎靡崩溃,可孟非扛过去了。
看一个成功人士的自传,你总不能指望复制他的经历,又或者说跟随他的脚步,但你可以做的就是体会他的态度,无论是对人、对工作、还是对人生,这种态度都是你所能获得的最大财富。
《随遇而安》读后感200字9
《随遇而安》是孟非的自传,记录了其过往四十多年的岁月。孟非因主持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而为人所熟知,又因其成名前的坎坷励志经历而形成了“孟非现象”。在书中,度过了童年在重庆的快乐时光,孟非辗转来到南京,人生开始黑暗,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导致他高考落榜,随后南下淘金碰壁,报社当印刷小工差点残疾,坎坷无数。直到他成为电视台的一名临时接待员后有了转机,从端茶倒水接电话,再成为临时记者,最后终于站在了台前,成为著名的主持人。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好书,但却是一本给人以感悟的书,孟非在自序中就讲到:“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确定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这么平淡的一本书。”不过平淡并非无趣,听别人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抱着这样的态度,我试着融入书中,去感受他的人生。
其实孟非的人生用书名“随遇而安”四个字就可以很好的概括,他的人生可谓大起大落,可是无论面对抉择还是改变,他总是有随遇而安的淡定和从容,面对逆境时他淡然接受,却时刻为潜藏的机会准备着,以改变让他不满的现状,在功成名就之时,他如往常一样,从容的生活。不是懦弱、不是放弃,而是敢于接受、敢于面对,在能努力的时候绝不放弃,在成功时绝不自满,他活得自在而从容,随遇而安。
四十年的人生,从坎坷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其自然,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四个字,便是他的人生态度。
《随遇而安》读后感200字10
如果说一定要对一个人进行分类的话,我想我是很纯粹的文艺派。可能因为这个缘故,我对孟非一直都很崇敬,同样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学热情。
他的自传体《随遇而安》很真实,让我看到了最真的喜怒哀乐,字里行间,我会随着他的文字时喜时忧,其实,看别人人生的同时,就像是试演他的角色,用心去体味了所有的酸甜苦辣。
人这一生也就是一本书,翻阅后意犹未尽也好,毫不动情也罢,也只能是一本书。
或者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人这一生中总有一段故事是刻骨铭心的,孟非也是如此。他最难忘的12年重庆童年生活,没有多绚烂,可是却深深地烙在脑海里了。足可见一个事实,人之初,性本善。最单纯的才是最美好的。
乐的最开心的地方就是他的学生时代。是的,学生时代本来就是最有价值的回忆,加上这个文理偏科特别严重的家伙,学生时代更是丰富多彩。理科老师告诉父亲,他的孩子正在发育期,需要补脑,而文科老师说他简直就是个文学奇迹。学校的红黑榜都有他,也算是个风云人物。他说,一般考理科,成绩好的同学最快要一个小时完成,而他会做的只用二十分钟,剩下时间留着发呆。只要不是考汉字的他都几近崩溃……现在想来是茶余饭后的笑料,可是当年的他想必也是很痛苦的。
他这一路走来,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运,也受了很多磨难。他说想起曾经的不堪,自己都很心疼。可是,很欣慰,他总算苦尽甘来了。
四十年,就像昨天的事一样,而生命已然告诉你,沧桑是感叹不来的。
如果你到了四十,你会为自己逝去的四十年写部自传体吗?
就拿我来说,内心总是不安和忧愁,或许活得太过透彻。我这辈子最难忘的记忆,不是童年,不是现在,是半懵懂半成熟的那个阶段,而那个阶段,我在南京。所以,提到南京,我那种复杂的心情真的无法言喻,直到现在,对南京这份特殊的感情依然无法释怀,或多或少也影响了我现在的生活。
其实很喜欢孟非的这个书名,随遇而安,则人生本来就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这让我想起《步步惊心》里面四爷对若曦说的话:既来之,则安之。可以说,这是一部我最欣赏的电视剧了,没有浮杂的东西,真真切切地看人生无常。情到深处,为此流过的泪已多得记不清了。若曦为什么每日都忧愁,以至于过早地油尽灯枯?因为,她是穿越过来的,所有历史的结局她都知道,所有的人生变化她也都很清晰明了。这样活着,是痛苦万分的。所以,人还是糊涂点好。
随遇而安也说明了孟非面对人生的心态,四十无惑,这个时候的人就应该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曾经的语文老师这样告诉过我们,等我们过了四十都会明白这种心态的。我承认,至少我还是年少轻狂。
摸爬滚打,人生就是这样的历程。慢慢地,慢慢地,衰老。
如果还有遗憾,趁你还有现在。
《随遇而安》读后感2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