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名著读后感 >

傅雷家书中学生优秀读后感

梓炫分享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中学生优秀读后感,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傅雷家书中学生优秀读后感(一)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这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这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它就是《傅雷家书》。《傅雷家书》是将傅雷写给他儿子的书信汇编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从9年至9年月的8封信件。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亲情溢于字里行间。傅聪至海外留学,与家里唯一的联系就是书信。《傅雷家书》中写过邮局将傅聪比赛后的长信遗失,傅雷半个多月的心神不宁。因为儿子迟迟没有来信,傅雷甚至疑心:儿子又不信任爸爸了吗?由此可以看出来,傅雷将对儿子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家书中。我终于有点明白“家书抵万金”的意思了。傅雷曾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说;“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他要求儿子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曾在家书中写过这些家书的目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不仅仅在艺术上,他曾劝傅聪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者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傅雷家书》是一位父亲为儿子苦心孤诣的证明,傅雷对傅聪、傅敏的爱不是普通的嘘寒问暖,而是暗藏在他对儿子们的谆谆教导中,暗藏在他对儿子们道德和艺术的严格要求中。《傅雷家书》中的傅雷既像儿子们的朋友,又像儿子们的老师。在为傅聪和傅敏提出建议与意见。这些不同寻常的家书,拼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简单真诚却又伟大的爱。

傅雷家书中学生优秀读后感(二)

《傅雷家书》是初中必读书目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必读书目一直都是枯燥且乏味的。但今日一观,确实让我大开眼界,我受到了深深的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我同意傅雷对待儿子那样的平等交流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再小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傅雷家书》是一篇,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曾在信中这样说道:“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

傅雷没有把他的儿子只是当成儿子,而是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一个可以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朋友。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中我和父亲的父子关系:我父亲现在极少打骂我,除非我做了一些极其严重,甚至可能影响到我未来的错误。而我也幸不辱命,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出现。当我犯一些小错是时,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就是:“你也不小了,让我打、骂,你也不好意思对不对?”他总是这样,不会让我失了面子,却总能在一些时候拉我一把,让我在人生道路上不至于偏了大方向。家中的一些决定,他总是会主动说与我听,而不是向一些家庭那样:“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我们时常意思讨论,他也会听取我的意见,即使大多时候都没什么好的意见。

这又让我想起了现在很多中国家庭。忽视了同孩子的关系,从没有真正享受过为人父母的快乐。他们迫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最后都成了揠苗助长。甚至有的家庭还盲目的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旧时代观念,可他们没有学到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只学到了一个“打”字。于是孩子在棍棒底下尝到了屈辱和恐惧。孩子的时代本是花一般的`时代,结果这朵花还没开始绽放就已凋零。而这种摧残孩子的陋习却还可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傅雷是一个成功的父亲,是摸索到“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真正含义的人,他的严厉让孩子变得优秀,而不是懦弱,他是一名严父,却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这种教育方式怎能不让人大开眼界?

傅雷家书中学生优秀读后感(三)

我们先说说傅雷先生,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以为他是外国人,可他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和和艺术评论家,看来我真是孤陋寡闻这么著名人的我都不知道!

一开始听说《傅雷家书》的时候,就特别想看,就买了一本,可是里面的内容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只是傅雷夫妇写给他们的孩子傅聪和傅敏的书信而已,没有什么吸引人眼球的部分。但是只要你仔细看傅雷先生及夫人所写的书信内容你会发现书信中包含着傅雷先生及夫人对两个孩子深厚的爱。

傅雷先生的教子方法独特,用书信的方式教育远方的儿子,当然中间透露出傅雷先生对自己孩子的牵挂和爱。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傅雷先生总是耐心在书信的指导孩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或许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唠叨,这不是唠叨,这是爱,是无私的父爱,是不求会好的父爱。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父爱在无形中教你如何坚强、自立。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先生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

傅雷先生对儿子孜孜不倦的教诲,是许多家长的好榜样。但我不希望家长不要只学傅雷先生的一个“打”字,那样光打孩子只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痛苦,要是“打”会有乐观的结果,那么孩子们还有什么生活的余地。我只希望家长能用平和的口气和的口和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父爱是一座灯塔,远航时指引我们冲破迷雾找到正确的道路。父爱犹如母爱,是无言的付出,他默默的关注孩子的的一切,防止孩子迷失在远方。傅雷先生就是父爱的代表,濯洗我们的心灵。

傅雷家书中学生优秀读后感(四)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读物,是教育子女的经典名书,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著。他们呕心沥血的培养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成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我认为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及榜样。

我认为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我现在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虽然以前是盲目的。但我知道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傅雷说: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回报,但是它至少可以使我们心灵更加充实。我相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我认为只有在互相鼓励和互相支持下,有着最真实的心灵的沟通才是最让人羡慕的。傅雷说他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我觉得读《傅雷家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内心,让人变得平静。而且文学和艺术都会给我们心灵的熏陶。我们在那里面吸收的养分会让我们茁壮成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折光,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充分体现了作为爸爸对儿子的心意。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读者。正因为这样,感情才那样的纯真挚朴,没有半点虚伪《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子女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全方面教育的,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能有几人,因为这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博学多才,儿子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有充分的默契。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117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