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名著《文化苦旅》读后感(2)
对这些只言片语有了深深的共鸣感和认同感,自然就喜欢上了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字。正如我喜欢历史,中国的那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熏陶着我们,我们为何不加以思考和探寻?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散文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加上磅礴而行云流水的文风,在立意上提高了层次的同时,也牵动了读者的心灵。
不过纵观全文,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问题始终得不到解答——这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到底苦在何处?是这条探寻文化的漫漫长路孤独又艰辛,还是对如过往云烟般历史的消散的感慨?或许余秋雨也有他的难言之隐,亦或是我年纪尚轻,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不过我坚信,时间能改变一切,相信自己往后定会寻找到心底的那份答案。
感谢余秋雨先生,文化道路上的旅行仍然漫长,我时刻追随您的脚步。
学生名著《文化苦旅》读后感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苦旅》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当我读到这本书时,便沉醉在了泱泱历史的方则中,眼前浮现出了种种黑白相间的画面,大江南北在文字中异彩纷呈。
书很厚,拿到之后颇有充实感。我与文字一起去阅天地、览神州。里面有一篇文章,让我印象颇深,它讲述了一个大清的罪人,他的无知促使他用中国文物换来了几头牛,无价之宝只值几头牛?想止于此,我是多么想去阻止他,可惜我回不到从前。无知是多么可怕啊!它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再说,若他有爱国之情,哪怕只有一点点,也会拒绝的。
《文化苦旅》让我畅游了一遍中国,明白了一个国家的伟大,感受了一个国家的风情,也懂得了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切。这样,即使废墟也能放射光彩,我们要永远保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平凡的一天也精彩。想想平时,我总是无味的过日子,自从读了《文化苦旅》,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仔细地观看世界,发现每一天都与众不同,生活也因此快乐起来。
《文化苦旅》让我收益匪浅,我希望大家都读一读。
学生名著《文化苦旅》读后感7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就其作品本身来讲,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更给这部美文以强烈的美感。下头就详细将讲这两方面的艺术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资料可谓古往今来,不仅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礼貌的盛衰历史,不仅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批评,赞扬等态度)。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点,甚至理解了这种观点,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文化的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比如,《道士塔》这篇文章,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批评那个“王道士”,而是将“敦煌失窃”的过错归咎于那些官僚们的身上,读者从这一点能够联想到当今社会,从而读者的精神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洗礼。
其次,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语言的诗化现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江南小镇》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就显得那么的富有诗意,异常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联,例如“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还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诗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种诗韵味儿。另外在《庙宇》中作者详细叙述了“胖和尚”与“瘦和尚”一些对话;在《风雨天一阁》中也描述了天一阁遭浩劫的一段细节等,这些故事化了的叙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述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
学生名著《文化苦旅》读后感8
这段时间重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新版《文化苦旅》,又有一种新的感悟。余先生通过对历史、社会、哲学、民族、人生的挖掘,将这本书演绎得沉重而悲壮。
说真的,十年前读第一遍时除了这篇回忆散文,叙述乡间的牌坊(与别的地方的“状元牌坊”、“御赐牌坊”不同,这儿乡间的牌坊,几乎都是为女人立的,为一些已经亡故的女人。一座座牌坊,都在表彰这些女人“从一而终、寡而不嫁”的事迹,因此又叫“贞节牌坊”。)、村里的尼姑庵,以及几个从外地来的女教师外,其它的没太看懂。今又重读文中结尾的几段文字却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渐渐明白了,我们乡间为什么留有那么多无言的牌坊,却又涌来那么多陌生的美丽,尼姑的美丽,女教师的美丽?我渐渐明白了,女教师们为什么那么迫切地想要招收女学生,连翻山越岭也不在乎?河英,雪岭上的一个红点,就像那束冰封的金发。
这些美貌绝伦的东方女子,也为一个个乡村解了冻,为一道道山梁解了冻,为一大批男孩子、女孩子解了冻。
我已经断定,在大地还在沉睡时悄悄出现的熹微晨光,与《中国历代失踪女子名录》有关。但是,这部名录,是山川之玄,岁月之秘。它无痕无迹,无符无字,却被天地铭记。我只知,自己,就是从那解冻了的乡村走出。
“我”明白了女教师和无言牌坊的关系。女教师是首先解冻了“冰封着的牌坊”的女人,她们被生活了。她们的“美丽”表现在“被冲破封建礼教”。
她们迫切招收女学员,是希望通过她们努力,让未来的女性不再背负那沉重的封建礼教。面对封建礼教不再成为新的一批举白旗的为快乐,以为获得”真理”的人。
这些美貌绝伦的东方女子,正在努力着为一个个山村,一道道山梁,为女人也为男人,为还在沉睡者的中国解冻,她们是伟大的。她们是哪一座座无字的牌坊,虽无符无字,却被天地铭记。我只知,自己,就是从那解冻了的乡村走出。
学生名著《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