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的读书心得(2)
一开始就拒绝,比最后后悔要容易。这是以达芬奇的话作为的承诺和一致这一章的引言。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个怪物,它会要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这往往也让人们愚蠢的固执己见。信守诺言固然是个好习惯,可是有时候不考虑具体情况和具体条件下的信守诺言是不是显得愚不可及。当你发现你有可能被欺骗的时候是不是就应该选择聪明点的办法让自己免遭更大的损失。或者更好的方式是,永远不要向他人轻易的做出承诺,即使有时它看起来那样的微不足道。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这是以李普曼的话作为的社会认同的这一章的引言。少数服从多数的思想似乎在哪都适用,当大部分人认同了某件事的时候似乎真理就掌握在了他们的手中。可事实告诉我们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或者说是少数理智的人手中。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往往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是不是因为天性使然,作为群居动物的我们,实在是难以抗拒群体的意见或一致行为给我们带来的诱惑。即使有时他会让你变成其中的一位阿呆或者阿瓜。社会认同,向我解释了很多平时发生在我身边令我匪夷所思的事情。但让我意外的是,原来社会认同还可以用来拯救自闭症的孩子,这点倒是令我有些欣喜。或许变成其中的一位阿呆或者阿瓜会让你看起来有些愚蠢,可愚蠢的人往往比聪明的人活得更轻松自在,更容易感到满足与快乐,不是吗?辩护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陪审团喜欢他的客户。这是以克拉伦斯的话作为的喜好这一章的引言。人们往往愿意与自己感觉舒服或者美好的事物亲近,即使有时它是个“窃贼”。对于这一点,它似乎是人的天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我想,当初上帝赋予人喜好这一属性的时候。为的应该是能够让人的生活更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吧。所以如何能让我们在感性的趋势下,同时又保持着一颗理性的心,并不让我们的喜好成为别人从自己身上获得利益的手段似乎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了吧、跟着权威走。这是以维吉尔的话作为的喜好这一章的引言。看完这一章,想到最多的是中国的教育。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想说的话有太多应该已经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了吧。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再多的话似乎也如遇到骄阳的残雪那般无力。我不是个愤青没有愤世嫉俗情绪,也没有力挽狂澜的伟大情怀。只能希望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好。
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这是以切斯特顿的话作为的稀缺这一章的引言。物以稀为贵,这似乎成了人们的共识甚至是一种常识。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但讽刺的是: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对于这一点,作者是以逆反心理来解释的。人都是向往自由的,当这一以身俱来的权力受到侵害时,人们会采取一切的措施捍卫自己的权力。就像作者说的:自由这种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到了手的自由,不经一战是没人会放弃的。当资源变的稀缺的时候,人们似乎会觉的他们失去了获得这一事物的权力,他们的自由受到了侵犯。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对于他们有着强大的刺激性。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这一潜在的思想也往往让我们成为了一个非理性的人,往往让人们作出令自己感到后悔的决定。可有时后悔本身就是一种无法偿还的代价。
看到这,对于心理学我似乎产生了一种恐惧的情绪。研究心理学的目的似乎是为了让人更了解别人的心理,并利用人的心理来谋取自己的利益。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适者生存的法则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掌握别人的心理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利益,让你更好的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生活下去。如果每个人运用心理学的目的都是这样,那人与人之间不是充斥的只有尔虞我诈,处处勾心斗角?这样的社会还能算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吗?我迷茫了。不过好在作者在最后一章给了我解答。
倘若顺从业者公平公正地利用我们的捷径响应方式,我们就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敌人,事实上,他们是我们的盟友,有了他们,我们能更方便地开展高效率、高适应度的生意往来。只有那些通过弄虚作假、伪造或歪曲证据误导我们快捷响应的人才是正确的还击目标。我们要采取一切合理的办法——抵制、威胁、对峙、谴责、抗议来报复以刺激我们的捷径反应为目的的虚假信号。心理学的作用在于如何让人更了解人,如何让人变成一个理性的人。而不单单只是依靠感性认识来处理事情,轻易的被人用影响力的武器所击倒。或许这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如同互惠那章中作者所提到的那个例子一样,心理学应该是让那个买了巧克力棒的人今后免遭欺骗,而不是教会那个童子军的小家伙如何利用别人的心理把他手中的巧克力棒都卖出去。
《影响力》的读书心得4
演讲,可以说对于现在的职场人士或者学生来说都不陌生。我们可能在这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演讲,PPT汇报等等,但是能够真正演讲的比较成功的人还是少数,更多的演讲者可能对于如何使演讲更加成功还是有所欠缺的。例如有的人演讲一上台激情十足,但是由于内容冗长,导致台下的观众昏昏欲睡,这是相当多领导演讲可能遇到的,也是领导者做演讲极力想避免的。也有演讲的相当成功的人士,几乎场场演讲都能得到观众的欢呼,例如TED的演讲平台里面的演讲。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演讲其实还是很考验演讲者的能力。
可能有人会说,对于演讲我天生就不是这块料,而且我也不用去演讲,所以也没有必要来学习关于演讲的相关知识。这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演讲,可以说和每个人都是有关系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与演讲完全脱离关系。例如学生时期班干部的竞职演说,工作时期的竞聘演说等等。这都考验了个人的演讲能力。还有就是现在的手机厂商等发布新品时的发布会,如何从演讲者发布的信息里面得到自己想要的,这也需要去了解演讲的相关常识。那么,演讲既然这么重要,重视的人也这么多,那么如何做一场好演讲,一场成功的演讲呢?有什么技巧吗?有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说关于这些问题,市面上有相当多的书籍对此进行了研究,而且里面甚至还有些夸张的写上“__天演讲速成”的标题来吸引眼球。可以说由于这些书籍鱼龙混杂,如果想要每本都看的话,既浪费金钱又浪费精力时间,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想要选择一本有真正内容的书籍是很有必要的。
这本由国际顶级演讲导师马丁·纽曼所著的《演讲的本质让思想更有影响力》,这可以说其针对的对象就是领导者,在序言部分就探讨了演讲的本质:是为了取得观众的信任。在正文的五个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这里面提到的观点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尤其是针对企业家。在正文里面,作者是采用了理论讲述,测试与案例相结合的形式交叉来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理解,而且每一小节的最后还有用‘本节精要’的形式来进行总结。这个形式还是很有利于相关的管理人士快速掌握本书的要点。
本书和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其比较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在讲述演讲的一些小技巧的时候,还配向相应的图片来进行比较形象的指导,可以说这比单纯使用文字来叙述更加直白。例如在第二章“形象是一种科学,不是颜值”里面在谈到‘站和坐都有学问’一节里面在列举的‘站如树’和‘站如踩沙滩’两种方法之后就直接形象的引用了同一模特的两种站姿,可以说这给我很形象的一种视觉冲击感。
可以说本书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可以介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阅读本书的读者能够从本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才更能体现本书的价值。希望其他的读者也能从本书中学到关于演讲的一些小技巧,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演讲中,能够做一场成功的演讲。
《影响力》的读书心得5
初识《影响力》是在豆瓣上,看着此书的评分高,想来应该值得一读。通读一遍后,发现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and编译者闾佳)阐述的内容对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有帮助。题外话说句,通过豆瓣购买此书,通过书中介绍的内容分析自己这也是社会认同和相信权威的心理在起作用,也算活学活用一回。现将书中的内容略作梳理,加深印象,以便往日再次学习。
作者在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何为影响力,自己理解,就是人作为动物会跟其他动物一样,在外力下影响自我心理,造成机械的反应(语言或行为)。此书要讨论的就是有哪些触发特征会影响我们的心里,致使我们会不假思索的作出相应的反应。作者列举了几个观点或事例,来说明条件成熟时,我们会自动按下播放键,做出机械式(模式化)反应。
1、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2、在我们不知道商品的实际价值时,就会采用“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
3、灵活运用:“对比原理”。
作者特别说明了,影响人心理的这类“武器”有什么作用:一是这类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种近乎机械化的过程;二是只要掌握了触发这种过程的能力,人们就能从中渔利;三是使用者能借助这些自动影响力武器的威力,就能让另一个人乖乖就范。(作用大大的,效果棒棒哒)
第二章作者具体阐述了能影响人心理的武器—互惠原理。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讨厌一味索取,从不回报的人,所以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投桃报李,但是有部分的人正利用我们这个心理影响我们的判断(要引起重视警惕)。互惠原理是人类社会共存的基础,是人际交往基本的准则,我相信谁也不愿意跟自私鬼打交道。
作者为了详细阐述互惠原理强大的力量指出,互惠原理适用于强加的恩惠和可触发不对等交换。这其实也就是咱们中国人推崇的品德,知恩图报。其实为什么最初的小小善意往往能刺激他人回报以大得多得恩惠:
1、亏欠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2、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由此看出“知恩图报”是普世价值,不管东西方都认可的品质和行为。互惠原理衍生出“互惠式让步”,也就是咱们生活中经常遇见的“讨价还价”都是有来有往,你退一步,我让一步,生意才能谈成。由于互惠式让步,带来一种技巧—“拒绝—后撤”术。这种手法似乎不光刺激人们答应请求,还鼓励他们切身实践承诺,甚至叫他们自愿履行进一步的要求。为什么此手法能有如此的作用,在作者看来,主要是被实施者的责任感和满意感(个人认为是成就感,以为因为自己的做法导致对方退步,虽然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但是感知上误以为这样而形成的成就感)
第三章作者阐述了能影响人心理的第二件武器—承诺和一致。此原理认为,一旦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也就是承诺,承诺的前提:主动+公开+付出努力+自主)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之保持一致。再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方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读到这一章,我最有感触的是,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其实这个对工作,对做人以及对感情都是适用的。
第四章作者阐述了能影响人心理的第三件武器—社会认同。此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是在我们特定情形下(不确定或相似性)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那同样,如果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情,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书中提到“周围的人认为我们什么样,对我们的自我认知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对此我很有感悟,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很少考虑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对自己的判断,也往往来自别人的认知,缺乏自信,很需要别人的肯定来表示自己的存在。特别是书中提及的自杀案例,当深入困境时,我们会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做。对这个案例我非常受触动和启发。
第五,六,七章介绍喜好、权威、稀缺这三种武器的影响力,对权威这块,我特别有感触,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领导或者专家对某个问题的解释,他人都会觉得这就是最权威的解释,是正确的,很少能深入的再思考,他的看法是否真的正确?所以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书中的结尾部分,有一句话,很受用—“在下决定的时候,我们越来越难于对整个局面加以全盘考虑”。反思自己所做的决定,有时盲目的乐观,错误的以为这就是“稀缺”的资源,好像很难获得,事实并不是这样。很高兴能读到这样一本书,让我明白了自己是如何犯的错误。
《影响力》的读书心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