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范文(2)
诗意似乎充满苏轼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迹的地方,诗的意象便浓了:西湖、海南、黄州……仅仅是篇随笔却能让我感慨良多,苏轼再次将我震撼。
轻轻合上书本,想象着,千年前,大师的模样,是否如我所想一般——潇洒。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4
你从汴梁走来,雨疾风啸却吹不散你的满身尘埃;你经过河南,百姓的哭声震天却解不开你身上的枷锁;你跨过淮河,三千里淮水涛涛却无法洗涤你的屈冤。踏过长路漫漫,终抵黄州。一声长叹,两行清泪,三年不蜚,家徒四壁,身怀作千古绝唱之能却怀才不遇,胸有留万世芳名之志却龙盘凤逸,这就是你在黄州的生活。
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他称自己为“闲人”,可我觉得应将他称为“孤独者”。孤独之因有三:一是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孤独;二是空有一身才华却处处受人排挤的孤独;三是失去挚友的孤独。
他旨在造福一方水土,为百姓赢得福祉。从杭州的苏堤到广州的供水系统,再到竭力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他无一不为百姓着想,却从不顾及自己的私利。可如今小人得势权臣当道,他远大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杭州大旱,四百万灾民如饥似渴地等待救济,可朝廷只援助了两千石粮食,还被层层剥削,这种情况下他如何一手擎天?这是其一。
其二,恰如康震教授所说,苏轼被贬黄州未尝不是一种机遇,如果没有这次机遇,可能就没有了《念奴娇》的豪迈壮阔与《赤壁赋》的千古沧桑。“乌台诗案”以后,他明白了,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死也死不出来个道理来。所以,苏轼的性格变了,他变得谨小慎微,虽满腹经纶却无人,也不敢与旁人倾诉;虽佳作频出却提防让他人知晓。“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也是一种意境上的孤独。
其三,苏轼被贬后,亲友大多与他断绝了联系,苏轼的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书信,千辛万苦送出去却杳无音信。明知自己是正义之身却遭到亲人冷漠的拒绝,这也是一种心灵上孤独。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的积水仿佛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苏轼内心的想法,“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正是一个孤独者最凄美的告白!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5
从古至今,从来不乏“闲人”。有“镜湖元自属闲人”的陆游,有“一欣谈笑作闲人”的欧阳修,亦有“江湖归去做闲人”的黄庭坚。
“闲人”顾名思义“清闲之人”。被贬黄州的苏东坡,说来确是闲人一个,虽担任黄州团练副使,却并无实权。整天优哉游哉,看见美景便不禁出门观赏,好像一般闲情雅致。可事实上,苏东坡的“闲人”只是表面上对自己无事清闲的自嘲,包含了自己官场郁郁不得志的悲伤心境。一位富有诗书,怀揣远大抱负的人怎会甘心只做“闲人”?这只不过是自己安慰自己后又觉既不能“修齐治平”,那做个“闲人”夜来赏月也是一桩美事。月处处都有,赏月之人也随处可见,就看赏月之人是以如何的心境去欣赏的。这仿若是悲凉之后的欢悦自得:这般良辰美景,如若不是我二人情趣高雅来欣赏,岂非暴殄天物?如此旷达豁然,也只有他苏东坡了!
“闲”或许对于古人而言,并非荒废光阴。那些无处安放的匆忙,其实是自己误解了人生。这一遭走来,并非为了匆忙赶路,而是悠然欣赏的自在。人生长河,急流缓流,若是只想如何渡急流,那便永远到达不了闲适的彼岸。“磨刀不误砍柴工,滴水穿石也从容”。心中海山不老,便始终清闲。人生此行归宿。是放下一切后的宁静。林清玄也说过:“直到花甲之后,才舍弃了幻化的繁华,回归到极简,在单纯之中看见美。”“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只是片刻清闲也是生命中的清福。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