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中国文脉读后感600字(2)
在历史的观照下,我们寻找现实生活的脉络和意义,如同久旱逢甘霖,我们遇见文字,如饥似渴写下内心孤独与沉思的独白,大胆而羞怯的表达我们的爱情与希望,耳边厮磨迷茫与犹豫不决。似野草,春风吹又生,似烟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似,却又不是,然而记录文字,就是塑造我们自己。
希望你的文字里,有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鲜活匠气,有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冷峻深邃的思想,更有春秋《诗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热烈敦厚……
站在历史的雄伟长城上,看国破家亡,兵荒马乱之中,中华文化霎时可能陨灭,但在一批批忠贞文化志士的保护下,一息尚存。因为坚定,因为执着,他们使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而现在,处于新世纪,新未来的我们,作为千千万万大学生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在心底保存对传统文化的虔诚信念,为她,更好的雕琢自己,为她,更好的取精去粕,为她,更是为我们泱泱大国——中国。
文化相传的过程,是我们民族精神灵魂的解闪耀与解放。行走在文化丝绸之路,愿每一个文字,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世界都能使你心灵更加丰满充盈,拥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开启心智,涌现你独一无二的魅力,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丰神俊貌!
初一中国文脉读后感600字五
余秋雨评价唐朝诗坛:“一群男子,一路辛苦,成了民族迈向美的天域的里程碑。他们,都是中国文脉的高贵主宰。”唐朝时中华民族最大的骄傲,那心境平和,气韵高华的大唐文明成就了这个民族的气质与高贵,使从此以往的中国人血液里都流淌着一种剥离不去的诗情画意,或孤傲,或华贵,或清冽天真,却也都弥足珍贵。
我们很欣喜地发现诗人这一特殊群体以其特有的敏感记录着历史不一样的审美格式。李白笔下对山水性灵的惊讶,他如不系之舟,奔忙追赶着充满陌生的美好,他自由舒展的灵魂,构筑了中华文明中最飘逸最性情的成分,也充溢着令人向往的盛唐气象,这样的浩荡,山川共仰。杜甫的生命却交织在苦难与飘零的漩涡中,而他最动人的博爱悯人也恰如其分地从这荒泽泥沼中绵绵不绝地滋生出来,面对风雨飘摇的凄楚与不堪,他报以眼泪、悲悯和随之即来的笔墨,他绵亘着荒乱时代为数不多的善良与大美。王维则沾染着略显贵族的安静的诗意,像余秋雨所说“连忧伤都是浩荡的,连曲折都是透彻的,连私情都是干爽的,连隐语都是靓丽的”,他的美,是平易却也是深邃的。而提及他们三人,不仅因为他们的文字造诣几乎占去唐诗的大半灵气,而且他们的命运都经历了相同的拐点——安史之乱。这场逼得唐玄宗落荒出逃,唐王朝元气大损的浩劫动乱,险些断送这三个稀世大诗人的生命,因而我们不得不审视一个共同命题:政脉与文脉的重叠与交错。
余秋雨并未在书中详述政治对文化的操纵,想来是因为在写这些文字时正处于敏感动荡期,他本人也因为政治问题而不得已躲入深山小屋中,才慢慢梳理起中国文脉的。但我们能清晰地感知,纵然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不能限制住文化发展的进程,就像连魏晋那样荒谬无度的乱世也出了许多风姿超群的名士,但政治权利却总是在其存在的状态中凌驾于文学领域之上,因而开放自由的政治格局缠绕着的是文化的汩汩涌动的欣欣向荣,而愚昧僵硬的统治下文脉大多只能委屈地苟活,这样的敏感脆弱,我想应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我们仍就祈愿,在当下,能依然延续着中国文脉的生命潜流,这样盛大的脉络将成为民族进程的天际中最灿烂的云霓。
初一中国文脉读后感600字六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官方主流;不是民间主流;属于文学,并不从属于哲学学派;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就个人而言,不经过教育,何能自由取用?
余秋雨进一步说:“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今天,我们回望历史,那些在云雾中隐约可见的山脊是什么呢?
“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汉字大约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王朝谱牒,甲骨文和金文……终于听到声音了,那是《诗经》。《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这种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
我们看到了,背靠着一大批神话传说,刻写着一行行甲骨文、金文,吟唱着一首首《诗经》,中国文化隆重上路。其实,这也就是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出场前的精神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
余先生说:“寻得这股潜流,是做减法的结果,……减法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然“得脉者难得知音”,所以,余先生只能深深一叹,他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明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这样,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余先生身体力行,为中国文学把脉、梳理、分类、总结,虽有不尽完美之处,但表现出来的中国精神,让人为之感动。
初一中国文脉读后感600字七
文化潜流在历史的山峦间时隐时现,黛色的群峰构筑了溪流的生命格局,而淙淙清流涌动着山涧的动人风景。中华大地宽广绵长的时间和空间,与华夏文明绝无仅有的繁盛迷离,相声相长,缠绕绵延,勾勒出中国文脉清晰繁复的脉络。
余秋雨如同深山的老者,他轻轻拨开林间的雾岚,将这山水之间的纷繁往事娓娓道来,带我们聆听这世界上伟大文明强劲有力的心声。
就像一切原始神秘的东西总能引发无数欣喜与悸动一样,余秋雨从千万年前的先民,从黄帝炎帝女娲夸父落笔,这些流传甚久动人心仪的传说,以其风尘仆仆的历史感和不可思议的姿态,镌刻在每个牙牙学语孩子的梦乡,每个甚至目不识丁的中国人的心头。正如书中所述:“等级,是文脉的生命。”“世间之礼,天地之敬”的文化信仰与崇拜是浩荡中华文明的奠基,而传说时代略显虚妄不实的古老故事则是华夏文明最初意识形态的曲折呈现。那些之所以能够历经岁月更迭仍不朽地存在于历代人民心中的,是因为这神话中包含着一种属于集体心理的真实。余秋雨这样阐释神话的“原型”价值:“这就像晚霞给人的凄艳感受,修竹给人的风雅印象,长年累月也成了一种真实,甚至比它们在天象学和植物学上的真实更有意义。”
中国古代的神话,无论是宏伟创世开天辟地,亦或悲壮牺牲填海奔月,都潜匿着一种美学的生命气息,有着天人合一的壮阔和悲情柔美的鸿蒙。从这不确定的源头起,这最苍老又最不会衰老的诗意,已经植入每一个中国人身上。
继而,从《诗经》的稻麦声和虫鸟声起,屈原凄楚高贵、孤傲悯人的行吟,司马迁错落有致的朴素笔触,魏晋四方奔溢、气貌繁盛的文化格局,唐宋哀感顽艳字字珠玑。华夏文明流光溢彩奔腾不息。读后感·中国人总愿意回顾历史,而文化潜流一直被朝朝代代的中国人的记忆定格,因而我们仍可触及那些来路上的“平和、安详、寻常、世俗以及有节制的谴责和愉悦”,这是文化的繁盛恩赐。
最令人动容的是余秋雨写李白、杜甫、王维的那一章。唐朝诗坛是不好落笔评述的,因为它的盛世繁华,也因为历代文人对它繁冗无尽的评说。对于这个人人都能轻易诵出“羌笛孤城”、“空山新雨”的民族来说,唐诗开启了个人生命最初的美学的认知,它唤醒的是内心,是山河,是文化传代和生存本性,因而也是华夏文明不可逾越的篇章。
初一中国文脉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