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七篇(2)
三、书香伴人成长
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有一个标题特别抓人眼球“一昼夜只有24小时,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我们总是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为了教学成绩一直在和学生斗智斗勇。下班后,又要忙于家庭。时间到底是从哪里来呢?答案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知识的渴求。狄金森也曾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骏马能像一页跳着的诗行一样——把人带向远方”。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不断学习,教师更是。读书,仿佛就是在和名家大师对话,多读一些教学方面的书,就会时常惊叹“这样的情景创设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那样的环节设计好像会让学生们更容易学会”。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增长知识面,创新教学新思路,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况且,在如此信息发达、科技高速运转的时代,我们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勤读书,善思考,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这样我们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走在孩子们的前面,拜托“坐吃山空”的尴尬。另外,书读多了,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就会学会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这节课给学生创造了多少收获,又留下了什么不足;反思如何才能更好的设计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在班级管理中又有哪些做的不到位的?常读书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深刻的反省,既要正视自己之短,也要善于总结自己的优处和其他老师的经验,从中提炼出课借鉴之处,为今后的成长夯实基础。
我们正年轻,还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唯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创造教学生活和教学生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我们人类精神的给养,思想的源泉,灵魂的家园。作为这世上一名知识的园丁,我更要手不释卷,热爱阅读,丰盈自己的头脑也遨游于更广博的天地。寒假中,在学校的指导与要求下,我阅读了由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其中包含案例之典型,理论之深广,方法之独到有效,无一不对我——这名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启发万千,醍醐灌顶。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向我们展现教师的岗位使命、精神引导与思想财富,其中不乏教师、阅读、学生、家庭教育及其之间的问题与紧密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教导,“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是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精神需要,而一名教师其精神家园的丰富,教育素养的健全更为重要。教师应该学会理解孩子,懂得孩子,不断学习与掌握践行有效的教育技巧。于此的基石便是教师自身自我充分的进修与提升,不断的个人努力付出,提升劳动素养、思想素养,提升师德水平。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只有个人的思考,才有对自己劳动至深至切的研究精神。
“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及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从古至今,书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与基石,在速食文化的今天,我们步伐的更替远远甩掉了思想丰盈的脚步,精神世界的荒芜与单调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骨瘦如柴,而书便为我们这些饥饿者的伟大食粮。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义无反顾的跃入书香,有不倦的读书兴趣,有博览群书的热爱之情,更有安静平和深入思考的独立思想。同时,依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的学生——担当茁壮的生命力,更应以书为友,这是兴趣的培养,习惯的使然,更是学生们实现智力发展、道德完善、审美提升的必采之法。
“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的培养观念也是我们所一直坚持和秉承的,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承认所有孩子的优秀。孩子们的专业、课程学习固然重要,这也是他们未来道路的重要基础,但一个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中的爱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教育。我们让孩子们从知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能力与思维方式,从每日的集体生活与人往来中提高沟通与适应能力,由此世界所需要并不是只通晓学科知识的学习者。
我们常常言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与此思想一致不悖——“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师的职责不仅限于学校中、课堂上、办公室里对孩子的教授、指导,而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正确、团结、一致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这也是一个人成长始终的重要环境因素。一位数学学习B级能力的孩子可能在A级的学生中就是“成绩不理想”,但如果在同样B级能力的孩子中,他的信息接收是越来越快的,效果反馈是越来越好的,那么这就是孩子的进步与值得肯定之处。因此家校的共同一致培养教育观念才是孩子完整的成长环境,家庭中大到家庭文化,父母职业背景、审美情趣、事业精神等,小到家庭的家具摆放、阳台的花草鱼虫、平日对话的应答习惯都是家庭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应是回归自然、舒畅、真理的教育,给予孩子完整自我的教育。
由此结合我个人工作实践,在英语的学习上,很多孩子是天赋禀然,英语句子朗朗在口,而也不乏单词记忆困难,句子理解不全不透。教授学生单词是什么固然重要,但如何记忆,如何理解是什么更能够影响到学生的日后学习。或许教师更为高层次的职责是让学生爱上学科,从学科走出来更加热爱生活,在生活中看到学科,看到英语词汇、句法表达,想到“这就是昨天课上的ABC,这就是我的世界!”
“要进入学生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让我们打开内心的世界,满怀信任、包容与爱,去继续我们的教育事业!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第一次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是因为招聘考试中涉及到了相关的考点,想着这些伟大的教育家写的书应该是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书籍。
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事实并不是我以为的那样,里面所列的每个标题都是他的分享,看文章就像是在跟他对话一样。虽然是初读,但是体会很多,很多内容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下我结合自己这段时间教学的一些粗浅体会来谈读书心得:
我的指导老师说过:每上一节课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我们这节课到底要教什么,要怎么教。教学目的必须非常明确,教师应教会孩子什么内容,他们应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学生学习落后和成绩不佳的根源之一,是对教材的首次学习学的不够好。学生的意识中模糊不清和含混肤浅的观念越少,他感到落后压力就越小,他思想上对首次学习新材料就越有准备,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就会越有成效。”
因此,学习教材的第一堂课,应成为特别的一课。这堂课必须进行得特别明确,我在教学到《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这一课时,首先我很明确要教给孩子一个规律的结论,我给出一部分关于十加几的习题,让学生去做,做完之后认真去观察,做过的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去经历发现规律的这个过程,最后教师再对规律进行一个总结。第一次孩子们发现规律可能比较慢,说得不够完整,需要老师的引导。但是当我继续出示一些关于几加十的算式来让他们找规律时,孩子们的速度明显就加快了。他们在发现规律的这个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同时也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加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对这个规律有清晰明了和更深刻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14条建议中还提到:“成绩不良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首先依赖于首次学习教材时他在课堂上当场有逻辑和有条理地工作到何种程度;不可只让他听同学们的正确回答和抄写板书;一定要促使他自己动脑筋,耐心而有分寸地激励他在每堂课上多获得一点脑力劳动的成果。”这个建议给了我很多启发。原来我在讲评练习题时经常会让孩子们一起回答,有几次我就观察到,我们班级有个女生总是在大家回答的时候不停地在写,后来发现她其实很多题目并不会做,也不提问,于是在回答问题时“浑水摸鱼”,等大家回答正确答案的时候赶紧写上去。这样交上来的练习是写得不错,但是等到考试还是不会做。所以每节课之前都尽量多去预设一下在哪个概念上、哪个算式上或者哪种题型中孩子可能会出错,具体谁可能会出错,尽量先解释清楚,一旦出现错误马上纠正,那么接下来的练习孩子花的时间相对就少一些了。上课的时候提问,尽量让每个孩子都主动去思考,去动脑筋,不能在一开始就请会的孩子直接说出正确答案,应该让他们去思考别人的对错,去判断别人的对错。当一个孩子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可以让其他孩子对他提问,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和钻研力,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产生更多的见解。
这一学期,我面对的是一群7、8岁的孩子,他们刚刚从幼儿园升上来,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仿佛浑身充满了力量,没有一刻能够停止。怎样才能把这群坐立不安的、好奇心强的、随时准备出去玩耍的学生都吸引在自己的身边呢?这令我非常苦恼!当你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然而他们的脑子里却在想着那些有趣的、令人神往和动人心弦的东西,不由得扪心自问:“怎么样才能吸引住他们呢?”
我在书中第35条建议中得到了启发。“要掌握学生的注意力,就应深刻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和他们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校园,对小学生活充满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对学习有好奇感,却难以专心听讲;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这一系列特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整堂课都能认真听老师讲。刚开始我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不能充满感情地去上,感觉自己上课就像没有感情的大学老教授,学生听着听着就走神了,结果一节课下来花了好多时间整顿纪律。后来看书所得的启发加上不断去听课的感悟和学习,我才知道,一节课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知识设计有趣的环节和游戏,利用直观教具,让孩子发自内心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再加上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激起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自发想要去探究知识,边听边思考,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疲劳和倦怠。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结合他自身30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给我带来启迪,提供方法,使我不断顿悟,获得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正确学习的“灵泉”,同时也鼓舞了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新教师,为我们在教育道路上指明方向,科学导航。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
当读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一条建议时,我觉得获益非浅。苏霍姆林斯讲到:“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而要保护儿童对教师的信任,就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关心儿童的人的尊严感”。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能够那么顽强地克服困难。因此,不管是面对犯错的学生,还是面对某方面发展有障碍的学生,我们都应该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或许我们会发现,冷漠的训斥并不能达到我们所要的教育目的,而尊重学生,让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却往往能使教育“柳暗花明又一村”。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列举了一位历史老师上公开课的例子,这位历史老师的课上得非常出色。当别的老师问那位老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时,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第一个层次是坚持。读书的好处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刻都告戒我们要努力读书,读好书。是呀!读本好书能使人开阔视野懂得更多知识,丰富大脑,更能使你增强自信心。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我想,读书贵在坚持!所以,让我们做一个乐学的教师,因为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第二个就是形成习惯。读书就和我们的吃饭睡觉一样,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每天都不可少,但每天都会有收获,有长进。
第三个是审美。”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当我们读一本好书,就好象在与一个个智者交流、探讨、学习,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就能促进我们逐渐进行深入的思考,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当读到《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他”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他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对他们要有信心、耐心和爱心。后进生思想觉悟较之好学生有差距,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老师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只要我们工作做到位,是完全可以转变的。后进生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当他们做错了事后,往往会感到懊悔。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思想反复、动摇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要更加关心他们,克服急躁情绪,不断地从反复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因素,教育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要注意做好巩固工作,防止后进生思想重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持久的艰苦的思想工作,应该像对子女一样爱护他们,要求他们,对他们负责任,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严父之情,要爱得得体,严得适度,积极为他们创造向进步转化的条件。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七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