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600字八篇
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是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600字八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后感600字1
拜读《闺智部》,发现从古至今女子一直不容轻视,无论是现在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妇女解放,还是武则天的称王、马王后的称霸,总有那么一些女性在历史之发展,命运之洪流中留下不朽的篇章。伴与男子,正如总序中说的:譬之日月:男,日也;女,月也。日光而月借,妻所以齐也;日殁而月代,妇所以辅也。此亦日月之智,日月之才也!
帝王将相离我等凡夫俗子非常遥远,以夫为天的时代已过,有些篇章在今天看来过于迂腐,但其中一个叫谢小娥的女性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平凡人身上发生的不平凡的故事,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在她十四岁那年,父亲、丈夫为贼人所弑,支撑她活下去的似乎只是一个梦,第二个转折点在李公佐,机缘巧合破解了她的梦,于是她又回到了现实,第三个转折点在浔阳,她找到了那两个贼人,过程之艰辛暂不冗述,女扮男装在古代亦不稀奇,相较之下,该女子在贼人身边没有居于安逸,也没有莽撞寻仇,而是心愤貌顺,积二岁余,如此有心,注定这会是一个成功的复仇故事,为民除害,赦免无罪,主角却在最后选择了出家,虽然该女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大放异彩,我却从她身上看到了如今难能可贵的品质。
初心不改,方得始终。该女子在困难面前没有气馁,在富贵之时没有屈服,在胜利之后没有跋扈,只是为了完成一件事情,目的如此单纯,不禁让人羡慕。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有的人走着走着就迷失了自己,我们不断改变自身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初心却已被我们遗忘或者隐藏,实在是悲乎!写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吾之初心为何?
读后感600字2
最近读了《红岩》这本书,我感触颇深。每次遇到红岩这两个字,就感觉自己身体里流过一股暖流。我很喜欢这本书,它虽然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是里面的人物描写颇为细腻,它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刻画,让我对许多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岩》是由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的大背景在1948年国民党统治重庆期间。小说里面的故事来自幸存的革命先辈,文字内容都是真人真事,颇具可读性。
整本书读下来,心里好像憋了一口气,觉得把先辈们遇到的敌人千刀万剐都不够解气。同时也被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不惧严刑拷打的精神所打动,眼里满怀热泪。想到自己遇到困难时总是想着逃避,想着放弃,看看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于他们而言不值一提,我就愈发感到羞愧。
《红岩》这本书是我反复回味的一本书,现在很多抗日片都是“神剧”,许多情节脱离现实,给观众留下了虚假、夸张等负面印象。读了《红岩》这本书后,我才真正认识到革命的残酷,脑海里也时常闪过那时惨烈、悲壮的画面。
现在许多人已满足于生活的安逸,他们不思进取,而后沦为了社会的蛀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的生活总是在消磨人们的斗志,让他们停滞不前,只图享乐,安于现状。回顾历史,发现总有统治者因强大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如清朝觉得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其他国家进贡,然后开始长达近百年的“闭关锁国”,最后却被洋人的洋枪洋炮炸开了国门,最终清政府因战败而不得不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这样屈辱的历史让人痛恨。历史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学习才能进步。
英勇无畏的先辈们血染红岩,才迎来了解放战争胜利的黎明,才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学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要学习先辈们敢于拼搏的精神,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去迎接属于我们自己的明天。(申思宁)
读后感600字3
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骆驼祥子》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这部作品描写了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三次买车又三次失去,并终于坠落到生活的谷底的故事。
祥子他这一生的愿望就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这个愿望接二连三的被破坏。祥子拥有的第一辆车也是唯一一辆他自己的车,这是祥子经历三年风吹日晒、勤俭节约买来的新车。对一辆新车刚到手,他与车的感情就如同一对夫妻祥子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马上应合着。正因这车对于祥子是如此重要,如此值得珍爱,它的丢失才非同寻常,足以成为人物悲剧的起点。
从军营里逃出来,卖了那3匹顺手牵走的骆驼,祥子新的旅程开始了。他入了刘四爷的车厂,拉起了包车。此时,支持祥子的信念依然是买车,买辆自己的车!被好心的曹先生收到家中后,他一分一分地攒钱,放在一个大葫芦里。每次拉完车回来,看到墙上挂着的这个越来越沉的葫芦,他心里感到了满足。这时,一切似乎都变好了,祥子的希望又一次点燃。但是,老天爷无情地将它熄灭了。曹先生为了躲避侦探,举家逃走,而祥子本着对曹先生的忠诚,留了下来。但是,奸诈、狡猾的孙侦探没有放过这位憨厚、老实的车夫。他贼溜溜的眼睛瞅见了那个葫芦。于是,他连蒙带吓地唆使祥子把那个装着希望的葫芦给了他。孙侦探走后,祥子心中头一次感到了空虚。
最后因为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自杀一切他可以投靠的人都已经死消失。到最后变成麻木,潦倒。
读后感600字4
著名作家茅盾曾评价这本书:“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说到这,你应该会知道这本书就是二十世纪女作家萧红所写的“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呼兰河传》。它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清凉的人情小说,也是女作家萧红一曲哀而不伤的挽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住着女作家萧红,她从寒冷的冬天开始记录。也许,这段童年回忆对她的印象太深刻,至她长大了,还记得这段又伤心,又快乐的童年。
《呼兰河传》所描写的场景,事情都十分仔细。不说作者萧红的童年记忆全在上面,但我肯说,只要是记得的,只要是书上萧红写了的,都是十分详细的。
“西二道街上,不但没有火磨,学堂也只有一个。”“有一次一个老绅士在泥坑涨水时掉里面了。”“来了风,庙子上的铃子格棱格棱地响。王寡妇的破框子虽不会响,但也会东摇西摆地作着态。”这几句话看似没什么特别的,但是这几句话和文章里的其它话都有一个重要的手法,也是许多人丢了的手法,那就是贵在写实。很多人看见文章要求是“写一篇亲身经历的事”,就拿生活中的一件事,把它改改改。原本的事就被改成另一件事了。这样一来,就成了编,这样是可以,但是写文章还是讲究原汁原味的好。当然,加点辅料,也就是好词好句来画龙点睛,会让文章变得更有趣。
读着读着,我发现了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兼优点。
很多人和我一样,看见悲惨的电视剧、文章都会伤心。有时候这个“环节”过了,还沉浸在眼泪海洋里。这时,我们可能需要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事物来“治疗”一下我们。而作者萧红,每次在写完比较凄惨的段落或篇章以后,作者萧红就会写上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植物,写得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著名的长篇小说,也是萧红的自传。独特的写法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
读《小公主》有感(精选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5
《小公主》这本书是去年我生日的时候,同学送我的一本书。上个星期,我在整理房间的时候,又看到了这本《小公主》。
它的内容是这样的:主人公萨拉•库尔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在伦敦女子学院上学,被别的同学称之为“公主”。但有一天,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萨拉的父亲因为破产而伤心,得了热病去世了。这个消息使校长改变了对萨拉的待遇,把她从单人间赶到了破旧的小阁楼,把原本在上学的萨拉赶到了厨房做事。但是萨拉依旧以一个公主的心态面对穷人。最后,她父亲的朋友找到了她,让她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书中,萨拉对一个心地善良的仆人说了一句话,使我受益匪浅:“尽管你衣衫褴褛、身份低微,只要你有一颗真挚的心去面对大家,你就是一个公主!”
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去姑姑家玩,在路上,我们看见了一群人在骂一位清洁工人。于是,便上去看了看,了解了情况。原来是一位清洁工把一位叔叔随手扔掉的塑料袋扔进了垃圾箱,可一会儿,这位叔叔又心血来潮想捡回塑料袋,他看见清洁工的这一动作非常生气,就想要找她理论。当清洁工正想把塑料袋给他时,他又挑剔地说:“你一个那么脏的人碰了这个袋子,我才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