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范文
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范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范文1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也许是自己的梦想也许是一个肯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也许是无尽的财宝。可不管这个“风筝”是什么样的,哪怕是没有人看得起,没有人理解,只要自己觉得值得就义无反顾的去追,哪怕不成功也绝对会成长。
最后愿每个人都有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愿你可以追到自己的“风筝”。
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这本书讲述了许多人性之间的善与恶、主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之让人们珍惜,但同时阿米尔的自私与嫉妒和哈桑的善良无私也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善与恶,到最后阿米尔的自责与痛苦,勇敢都能够激起我们内心的情感。在很多年以后,阿米尔老了,在家里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哈桑的儿子成为很好的兄弟,而自己回想起曾经的青春有欢乐也有痛苦和自责,但更多的是高兴能有哈桑这样的好兄弟,而哈桑也会在很远的地方保护着阿米尔他们,为我们曾经拥有的友谊而干杯。
听了学妹关于《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介绍之后,心中有些感慨,毫无疑问,哈桑是一个正直且勇敢的人,一直保护着阿米尔,可是在经历了阿米尔的见死不救之后,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在恨,恨阿米尔的懦弱,恨他的不作为,到后来他由于不好意思见哈桑而想解雇他甚至到最后的陷害他,我从始至终都在为哈桑鸣不平,我以为哈桑会抗争,揭发他,可他没有,他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我很感动、同时也为阿米尔的不作为及后来的种种感到羞愧,我想即使我们再懦弱,在有些时候也应更大胆一些,大胆一些,或许会有些改变吧,所以有时人生就是这样,你的怯懦,终会害了你自己。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阿米尔和哈桑既是主仆关系,又是兄弟关系,阿米尔有着冷静、理智、智慧的头脑,而哈桑有着和阿米尔父亲一样的坚强勇敢。在一次风筝比赛中,他们兄弟二人携手取得了比赛的第一名。阿米尔因嫉妒哈桑被父亲喜欢看到哈桑在追风筝的过程中被阿瑟夫欺负但却无动于衷,眼睁睁的看着哈桑受尽了屈辱。自那以后,哈桑的眼里再也没有了光而阿米尔看到哈桑这样很惭愧,但又害怕哈桑抢走父亲,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童年时期的阿米尔干了更加伤害哈桑的事,一次次的伤害使阿米尔在以后的日子里不安、愧疚,为多年后阿米尔赎罪埋下了伏笔。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范文2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只风筝,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
这是一个关于两个阿富汗孩子故事,其间交织着人生中重要的主题——亲情,友情,背叛与救赎。书中有一句话令人疼惜又敬佩“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不知唤起了多少人的心声,滋润了多少人的心灵,引起了多少人的遐想……
阿米尔背负着深深的痛苦与自责,无法正视哈桑,便以卑劣的手段走向了他。但是愚蠢的他很久才意识到他对哈桑的欺骗与背叛需要他的一生来救赎。于是二十年后的他早已被噩梦般的童年压的喘不过气来,他要重返故乡,去追逐那经历了风吹雨打的,被血红的夕阳染红了的,断了线的,二十年来一直飘在天上的风筝。那风筝上的彩绘,勾勒出他们曾经的友谊,但是那背叛的雨愧疚的风早已将风筝上的图案变得模糊不清。他只有追上它,才能赎清儿时犯下的罪过,才能使自己的灵魂平静下来,才能使自己并非健全的心灵得到一丝丝慰藉。他得知了父亲隐瞒多年的真相,并且冒着生命危险解救出了哈桑的儿子。阿米尔是幸运的,他有了赎罪的机会。当他把飞翔的风筝交给哈桑的儿子,心里涌起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时,他的心灵才得了到真正的释放,人性才得到了真正的救赎。所有的释然和心结都变成了嘴角的微笑上扬,变成了那个十二岁追风筝少年的背影……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阿米尔因自私懦弱犯下错误,背叛了哈桑,他的人性是不完美的,甚至充满罪恶的。所以他通过解救哈桑的儿子得到救赎,他的心灵在痛苦中成长,心智日趋成熟。在人生当中,心智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面对痛苦,接受痛苦。懦弱也许是我们的天性,但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美好,追求内心的风筝。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只风筝,或意味着背叛、痛苦,或意味着温暖、感动,或意味着洒脱、释然,更重要的是当风筝飞起来的时候,我们要勇敢的追,当风筝落下的时候,我们要努力的找。不论身在何地,不论时间早晚,我们都要怀着一颗勇敢的心,去追逐,去放飞,让那风筝一直在我们的心头飞翔!
记住,我们永远都是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范文3
当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即使是在年幼无知的孩童也会选择奔向天堂吧!
这是今天写这篇读后感最想提的一件事情,也许是因为自己今天中午才将这本书读完,对最后的阿桑的孩子的一举一动更加揪心的缘故。
当生命对于自己已经没有太大的希望,当世界上没有更多的期望,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失望,甚至一点点的希望也被一个自己以为已经逃脱困境的事情而打破的时候,那么还有什么选择,唯一的选择只有是:死。他,一个孩子,一个仅有几岁的孩子就是这样,“我保证”,但是“我保证”却因为没有办法而变成“下不为例”,于是导致了死亡,导致了一个大胆的行动,即使对于一个刚开要开花的花朵。
“孩子终归是孩子,过一会就忘记了”语言大概是这样的,我提出这样的想法时,我忘记了索拉博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而是一个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是一个小小的年纪就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生死,太多的人间疾苦的孩子,如果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那么,这样的阿富汗,这样的悲惨的世界造就的不是一个天将降大任的人,而是一个人间炼狱下悲惨的孩子的童年和一个更加坚强,更容易获得希望的孩子。但是当一切的希望,那么一丁点都已经没有了,也是更容易丧失希望的孩子。
经历了大苦大难,这样的孩子的成熟度要完全超出他们的实际年龄,这就是我的低估,于是,没有太多的在意,悲剧导致了,满盆的鲜血,满眼的鲜红,这对于我无疑是一个噩梦,一个久久不能抹去的记忆。
上面的这段也算是,我如果作为作者会针对最后的几章节而写的自己的感想吧。
最后只想说一件事,请不要无情的打破别人的希望,请哪怕是在最最没有希望已经逼到绝望的悬崖边,也请留下下一根树藤,哪怕短短的一根,给予一点绝望中的希望,也许树藤的尽头,在悬崖边将会有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