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书感悟(2)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这一段讲的是夏朝的开创者禹称禹王,商朝的开创者汤则称汤王,加上周朝的文王、武王,史称“三王”。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这一段讲的是狗守夜,鸡报晓,禽畜都有可取之处,而人为万物之灵,岂能碌碌无能。自古圣贤全都学而有成,如果不读书,那么最终必然成为庸人,连鸡犬都不如,又怎能称的上“人”呢?
每一次看这本《三字经》,都让我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不仅教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里面还有很多古人发奋图强的故事以及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每一次读我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三字经》读书感悟5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本《三字经》,我可开心了。
书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就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而我理解是,人小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只是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不同,长大了就会有好、有坏。所以,我们平时交朋友,要交善良、爱学习的朋友,不能交行为不好,不爱学习的朋友,否则你学了他会走上歧途的。在我们周围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一个同学他原本学习很好,品质也不错。可是他一不小心交了一个爱打游戏的朋友,结果他每个星期都泡在网吧里,没钱用还到家里偷拿,成绩更是一落千丈。真是不要啊!
书中还写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的,如果不通过学习,就无法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我的理解是,即使你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但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不经历磨练,长大了只会一事无成。我曾经读过《伤仲永》的故事,仲永小时候是那么聪明,被称为神童。但后来稍大一点后就不再发奋努力,他的父亲只是带着他四处参加宴会,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学业,最后成了一个平平常常的人。真是让人心痛啊!
虽然,《三字经》到我手上才几天,虽然,我只读了其中的一两句,但我已经喜欢上了这本书,相信它会让我了解许多道理,我一定好好读完它。
《三字经》读书感悟6
《三字经》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诸子百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历史、社会、人生的小百科全书。这不,我最近读了这本叫《三字经》的书。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种类如:名人类(孟母三迁,孔融让梨)、人生类(卞和献玉)、季节类等等多种类型,我很喜欢。
每一篇三字经都有它各自的翻译文,原文,故事等。在这其中,我也学会乐乐不少,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对,一个人的习惯差了,他的人生也就不好了,相反,习惯好了,人生也就好了。这四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刚开始的时候都一样,到后来习惯差了,人生也就慢慢地走下坡路,变得不好了,相反,若是习惯好了,人生即便有一时的低迷,到最后也会拥有转折,变得好起来。
再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这六句话说得就是无人不知的孟母,她有一个故事,叫《孟母三迁》,这一个故事说明了我们读书要认真,有成效,就要有优良的环境,如与旁边的小朋友玩来玩去的话,那么学习肯定不好,就好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般的道理。这让我想起诸葛亮说过的“非淡泊以无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话。
同学们,听了我讲的,有空可以读读《三字经》呀。
《三字经》读书感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