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700字 >

初中活着读后感700字

文凤分享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包含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展示了一种乐观生活的精神。关于初中活着读后感700字该怎么写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中活着读后感7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活着读后感700字1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迷路者,我们都是按照自己认定的道路寻找方向,也许我们是对的,也许我们错了,或许有时候对了,有时候错了。

刚开始看这本书,同事告诉我,结局大家都死了,感觉特别压抑,不太适合容易被情绪左右的我,我,还是看了。

看完这本书心情确实有点儿沉重,平静的文字写着生离死别,一辈子好像一天一样,嗖的一下子从清晨大正午到午后到傍晚再到深夜,那个年代生老病死真的好常见好仓促。一直活着似乎是一件特别珍贵的事,但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依旧坚强的活下去在这个充满压力的时代似乎既残忍又难得。

福贵,一个生活在四五十年代的富二代,是个老婆挺着孕肚跪在赌场求着不但不回头还动手打人的浪子,是个不知人间疾苦随便使唤人的少爷;嗜赌成性,百亩地产被败光的他,衣服由绸缎换为粗布,从轿子走进天地,从少爷变成福贵,经历父亲的的摔死,母亲的病死,儿子有庆的被抽血而死,女儿凤霞的难产而死,妻子家珍的软骨病而死,女婿二喜事故而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朋友春生的自杀.....依然坚持活下来的他,敬畏他生命顽强的同时又感觉有点同情他,面对至亲们突如其来的离开,依旧要独自活下去。

凤霞的婚姻是比较触动我的一个点,一次感冒致聋致哑,原本可以在适婚的年龄选择合适的伴侣,却不得不因为家庭,被送走几次。幸运的是最后遇到了二喜,两人虽然没有在一起很久,但那段日子应该是凤霞短暂人生中的最快乐的时光吧。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特别喜欢一句话,“始于心甘情愿,终于愿赌服输。”自己心甘情愿的事,结果好呢当然皆大欢喜,结果不好呢,也没有什么可遗憾后悔的。相反,就感觉特别没劲。

初中活着读后感700字2

正如余华在序里所言,人们感知的现实生活总是充满丑恶和阴险,让人感到无法承受,可当你看完福贵的故事,你一定会自惭形秽于他对生活的洒脱和幸福。这不是矫情,就是这样一个败光了所有家财、受尽了战争和生活折磨、家人全部先他而去的老头子,却真正生来有财还一点没浪费的享受了,绝不旁落,倒是那个龙二成了有财挣没福享的替死鬼。当然历史的偶然性造就了福贵的财气,但他的爱情却是真真的自己争取来的,虽却相互厮守至死。他就是这样乐观的承受着生命遇到的所有“苦难”,不过对于他来说,好像又都不过是生命这河向前流淌时的一点波折,一点浪花。然而,作品所展示的社会是痛苦的。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正是中国最苦难的一段历史,战争、饥荒……但凡经历的人都是伤痕累累。可对于无数普普通通的“福贵”,却依旧顺着生命的河流里向前流淌,乐观而坚强的。

小说看似仅仅描写了福贵的一生,但表现的却是一个纵横五六十年历史的宏大题材,而这个跨度刚好与刚看完的《白鹿原》相似,而且两者也有着相似的主题——通过主人公的一生表达社会的变迁,但是两者的表现风格迥异。《白鹿原》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而《活着》则宛若一条小溪,顺着福贵生命的河流哗哗向前流淌,可表现出的却是社会和人生的大河,还看似不经意地把60年社会变迁的痛点放在了读者的心上,看得你心里隐隐伤痛,虽不撕心裂肺却感同身受。

小说把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背景刻画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一个个活灵灵的人物没有一个特意为塑造而节外生枝,发展出另外的线条和情节去丰富,但却个个生动感人。家珍,一个“有活干心里踏实”、信仰爱情的好女人;老丈人就是那从牙缝里省出的一小袋小米;苦根就是一个“不喜欢吃面”的孩子……

这就是人生,经历了多少苦难还能和生活友好握手的人能有几个?看看父辈的生活,哪一个又不是如此呢?人生本不由得你选择。

初中活着读后感700字3

学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开始对余华有点产生兴趣,课间同学还不停的讨论着。不知谁说他的小说《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着一丝好奇借了这本书,本着无聊便看了起来,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看入了神。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天时间对其一生苦难的叙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很多苦难,面临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不死,让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有着自己的不死。

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贵的经历,即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叙述方法,但却有种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读越有沉重感。而这种沉重感并非故事情节本身所造成的,作者明明用最普通甚至于冰冷的语气去描述不寻常的事情,那种沉重以至于难以自拔的感觉却悄悄地潜入我心里,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说余华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

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的简介、别人的评语。我又有了新的感觉。我一直在想《活着》的目的何在。仅仅只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吗。有人说他只是为了让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还有人说: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143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