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前20回读后感
《水浒传》中的“义“是兄弟义气的义,天地家国的义,惩恶扬善的义。在这本书中,在众多好汉眼里,义是高于一切的。读完这本书,想必你收获了不少,那就来写一写水浒传读书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水浒传前20回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377566水浒传前20回读后感1
在那样的社会,好人,贤能,一个个屈在小人、庸才团弄之中,报国无门,没有生路,突然有一个可以藏龙卧虎的八百里水泊,突然有一位知冷知热、怜才惜才的"及时雨",怎能不引得天下英雄风云际会于此?眼看着好汉们越聚越多,真是让人痛快,让人叫好。
痛快之后,叫好之后,有时也会神凝水泊,抚卷长思:八百里水泊,毕竟小了点,一百单八人,也嫌少了点。为什么非要局限于一百单八人呢,不是应该多多益善吗?后来众英雄的风流云散,招安固然是其主要原因,而一百单八人的局限,不能不说是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
#572150水浒传前20回读后感2
中国有四大名著,其中之一便是《水浒传》。虽然有“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的话,但出于对名著的兴趣,好歹也是名著啊这么想,我还是闲暇之时阅读了一下。
《水浒传》之中有许多较为血腥的场面,例如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血溅鸳鸯楼之类的桥段。
而“少不读水浒”恐怕就是为了防止年轻人年少气盛,读了水浒后被其中的血腥场面,书中人物性格所影响,做出后悔终生的事来吧。
但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其中的一些写作手法确实也是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的。
如书中智取生辰纲一章,便是先写杨志运送生辰纲途中被夺的过程。以杨志的角度描写。最终被夺后,留有悬念,最后再揭示主谋们的智取的计划,这种写法就值得我们学习。
书中人物的性格也写得相当逼真,让人们觉得很真实。如鲁智深出家后看寺中菜园之初与菜园周围的那些泼皮打斗到后来的倒拔垂杨柳两个片段便写得栩栩如生,仿佛这些片段就发生在眼前。
虽然《水浒传》中有许多血腥,冲动的片段,可能会影响青少年。但是其中的写作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却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虽然书中打斗的场面会使青少年易于冲动,但年轻人不就是需要有冲劲么。所以“少不读水浒”有点过于偏激了。多读名著是有好处的,而不能把名著分成什么年龄段读。
#572208水浒传前20回读后感3
《水浒传》是部庞大、复杂的小说,它生动地描写、反映出了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起义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明确地描写出了当时起义的社会根源和原由,并成功塑造出了那些栩栩如生的起义英雄的形象,且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开了起义过程,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结果被逼上山落草.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们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472197水浒传前20回读后感4
前些天,我读了《水浒传》,水泊梁山那替天行道的大旗,那一百零八将栩栩如生的性格长久的留在我的脑海里,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林冲,最可怜的就是宋江。
林冲这个人有两个特点:一是忍;二是狠。高衙内欺辱他的妻子,他忍了;诱他进白虎堂,判他去充军,他忍了;解差用开水烫他,甚至要杀他,他忍了;从八十万禁军教头到看守草料场,他忍了。他忍,是因为他对朝廷还存有幻想。当到了“风雪山神庙”时,幻想破灭了,他忍无可忍了,大开杀戒,一口气杀了六个人。投奔梁山,王伦不肯收留,他忍了,寄人篱下,当晁盖上山时,他又忍无可忍了,杀了王伦,体现了一个“狠”字。
在说宋江,他从来就是脚踩两只船,对朝廷充满幻想,总以“给兄弟们一个好的出路”给自己留条后路,于是,聚义厅变成忠义堂,人人得而诛之奸臣高俅倒成了座上客,导致林冲气的吐血,他接受招安的日子,也是林冲吐血身亡的日子。接着,他又征讨同样是起义军的方腊,结果兄弟们是死的死、亡的亡。最后朝廷对他还是不放心,赐他自尽,他临死还带上李逵。可谓可怜、可悲,令人心生厌恶。因此,我喜欢豪爽、仗义、百折不回的武松、鲁达,以及对朝廷彻底死心的林冲。讨厌和宋江一路货色的吴用,卢俊义。
总之,我喜欢着本书,那栩栩如生的一百零八人将伴我同行,这就是我读《水浒传》后的一点感受!
#443255水浒传前20回读后感5
说到水浒传就定会说到宋江,宋江是梁山伯众好汉的头儿,带着起义军数次击败朝廷。可实际上他却是一个一心忠君,至死不渝的人,直到死都向君王表示自己的忠心。
在我看来宋江是深受儒家儒家文化影响的,他自幼受父亲教诲,一心报国,渴望建功立业,平天下。但他在郓县做了几十年的小吏,始终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心里充满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这正是他题反诗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宋江就要造--。结合他言行中“全仗忠义,辅国安民”“光宗耀祖”,那所谓的“凌云志”也无非是建功立业,留名青史罢了。敢笑黄巢不丈夫,则是不赞同黄巢的行为,认为这不是大丈夫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