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乡村振兴青年说》读后感5篇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书《乡村振兴青年说》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新书《乡村振兴青年说》读后感1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习近平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 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新书《乡村振兴青年说》读后感2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也是客观的见证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江西井冈山市神山村在乡村振兴中书写了“神气”故事;老书记焦裕禄探流沙、查风口的河南兰考张庄村,如今“风沙窝”变成了“金银铺”;宁夏永宁县原隆村百姓过去久居“苦瘠甲天下”之地,因为移民搬迁生活越过越兴隆……一曲曲改变命运、迈向全面小康的壮丽凯歌,是中国共产党守初心、担使命的具象体现,也成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生动注脚。正如一位联合国官员所评价的,“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
从解决温饱到摆脱贫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历史性地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这将是前所未有的成就,足以彪炳史册。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将会大幅度地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将大大改善贫困地区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多农村人口,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基层干部的作风能力有了转变,农村治理水平有了提升,这些都是涉及长远发展的,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经济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减贫同步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深刻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实践,积累起具有长远启发意义的经验。比如,全党动手、举国之力,形成全国上下攻坚的合力。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贫困群众带来了资源、技术和发展思路,这正是扶贫合力的生动体现。比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精准“滴灌”提高扶贫效率。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扶贫就有千百种方案,就会付出千百倍努力。比如,产业扶贫、扶志扶智,为脱贫攻坚制造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发展产业让农民从田间走向车间,鼓励创业催生无数致富能人,扶志扶智提振农民奋斗追梦的精气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形成脱贫攻坚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才能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可以说,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仅以实际行动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也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扶贫火热场景向世人表明,“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和决胜的阶段,尤需激发“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的蓬勃干劲,砥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决心,不折不扣抓好扶贫各项政策举措和工作落实,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上坡路最难走,解决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会长期存在。减贫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唯有不舍寸功,才能善作善成。
展望未来,中国人民将历史性地摆脱绝对贫困,共同迈入全面小康,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将得到更为有力的验证。一个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一个以人民为坚实根基的国家,其征途必定是星辰大海,其未来必定是其道大光。
新书《乡村振兴青年说》读后感3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次,有四句话不一样。新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设定的新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最终目标。始终关注农村人居环境,关注农民生活环境。以人民为中心,让农民生活在美丽乡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念。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这一项,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这一重要内容。从关心厕所卫生,通过“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这样的“小事”可以看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的改变还有农民的幸福感越来越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