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关于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真实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2关于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2022关于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1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回忆性的小说,相对于他的其他作品,我认为其讽刺程度更轻,但精彩程度却是丝毫不差。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字面上的意思与其实际意义差不多,就是以前的事情又再一次的提起。里面描写了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有长妈妈,和蔼可亲的藤野老师……也有各式各样的小事,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等。但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让我最有感觉的还是二十四孝图。
鲁迅先生所在的时代与我们不同,那时候的孝道,以及对家庭的认识,都与现在有所区别,而且区别不是一星半点,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大的。
以前的家庭是非常严谨的,隔着几米就带向亲人问好,早上得比家长早起去做早饭,以及为父母准备好洗脸工具,父母一起床就得看到这个,不然就会被批评吧。但是现在呢,似乎是反了过来吧,父母早早地起来为我们做好早餐,再轻轻的叫我们起床,有起床气的还要千劝万劝,好声好气的说。所以现在的家庭相对以前还是开放了不少,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以前的家庭是严格的父母关系,现在孩子与父母更是朋友,经常看到一些女孩子把自己的母亲叫“姐”的。这是第一个不同。
第二个不同,就是居住的地点,看看以前的四合院,够大,足够一个大家庭住在一起,现在呢,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家庭规模。更多的是一家一家的住,以前这边住着父母亲,那边大哥,那边二哥的,现在看个亲戚都要开一大段车。爷爷奶奶也不驻足于家中,趁自己还没到走不动的时候,还跟着旅游团去各种地方,欧洲之旅,澳洲之旅等等。这变化我认为是时代的更变,以前年轻人出国都要花一大笔钱,老人家怎么可能出去玩呢?现在可就不一样了。就像我这个状态,我和父母住在天河区,珠江新城,我的舅舅却住在越秀区,公公更是在汕头,想见一面都不容易。
在“二十四孝图”里,有些我们现在无法理解的现象比如“卧冰求鲤”,更有的七十多岁还在地上“摇拨浪鼓”逗父母高兴的,真是让我无话可说,也许这就是时代带来的变化吧。现在与父母吵架似乎都不少见,甚至连动起手来的也不是没有。
每个时代的孝都不一样,但是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2022关于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2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的唯一一部散文集。这本散文集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口吻和幽默讽刺的角度记述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挚诚怀念,也寄予了对现实的思考和控诉。
读完《朝花夕拾》,让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录的是鲁迅小时候在家里的大院子和私塾的童年生活和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里透出了浓浓的单纯和幸福。孩童时代,鲁迅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生活中总能遇见各种各样的昆虫,采摘新奇的野花野果,和伙伴捕鸟,听保姆讲民间故事,还乘着老师读课文读的投入偷偷在课上搞小动作......
孩童特有的好奇和顽皮充满了整篇散文,就算是调皮捣蛋的恶作剧也透露着小孩子压不住的天真烂漫。就算是透过文字我也能感到自己走进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更是靠近了鲁迅的童年生活,了解了鲁迅作为一个作家对孩童时代无忧无虑的时光的无限留恋和向往。
看着鲁迅先生用轻快的口吻叙述着童年平淡又快乐的生活,我也不经想起了自己的孩童时代。那时候不用担心学习和未来,满心都是小卖部新出的文具,朋友间最流行的玩具,和各种各样好吃又好看的零食。虽然距离那些没有课业压力的日子已经过了好些日子,但是回味起童年快乐的时光,总能津津有味地想一整个晚上,然后在自己设定的闹钟铃响的时候回味无穷而又恋恋不舍地回到平时忙碌的生活。毕竟就算孩童时代的简简单单再美好,充满竞争,压力,和成就感的未来也同样值得期待。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告诉我,珍惜时间,珍惜童年,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活想孩子一样快乐又美好。
做人就应该永远保持童心和初衷,带着求知欲,好奇心和美好的善意看待世界。这样,不管年龄多大,每天都是童年。
2022关于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3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虽然在书塾读书很烦闷,但是我觉得鲁迅的小时候还是很快乐的,看到这,总是能回想起小时候的趣事,在现在看来,总觉得小时候无忧无虑,我多麽想再回到小时候,在体验一下那小时候的事情,虽说现在回想起小时候的,感到无聊,没趣。但在小时候,是多麽值得回忆的事啊。
还记得那一次,我去乡下玩,和小伙伴下水捉鱼和虾,虽说是个小溪,但还是令我恐惧,但是为了面子,还是下去了。很快我就适应了在水里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拿个小篓子捉鱼捉虾,我不会捉,看着小伙伴捉,看着看着我的手痒痒了,于是我也开始捉了,虽说不大会但是好歹我还捉上来了一两条。我便沾沾自喜。我在水里摸索一会,摸到一个长长的,滑滑的,我一想:不好我赶紧把捉的东西往岸上一甩,一看——啊啊啊!!!蛇啊!这是小伙伴围了上来,打家讨论来讨论去,把它……嘿嘿!小伙伴拿着几个小棍,把它挑来挑去,不让它走。蛇不大我们便把它的头压住,然后生起一堆火,然后把它的尾巴放在火里……
那次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深。
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