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700字 >

读后感700字三国演义

启智分享

《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后感700字三国演义,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读后感700字三国演义1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明清的文化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国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具体事件也不想多说,主要感悟的还是三国这段历史和如何成就不平凡的命运。

中原地区可谓是人才辈出,时逢乱世开始便是群雄争霸,跨州连郡都不在少数,掌握朝政大权进而统一中原的只有曹操,他的成功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做人就要有鸿鹄之志。对汉末朝政掌握曹操并非第一人,前有大将军何进外戚当政,却无平天下之志,怀妇人之仁,终为宦官所杀。后有董卓起兵入京,杀少帝、欺君主、兴劳役、征重赋,最终为义子吕布所杀。再到李鹤、郭汜,一个大司马,一个宰相,一点实事不干,一个劫皇帝,一个抓百官公卿,自相残杀。而到了曹操,先是发兖州、青州之兵击溃乱军接驾,再逐渐掌握朝政,对外安抚,对内重新建立朝纲,结党营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逐渐架空皇帝,再挟天子以令诸候,这些无不都体现了他的鸿鹄之志,从一个宦门遗丑变为乱世之枭雄。

做人就要有清醒的头脑。当曹操灭了袁氏兄弟在中原的势力时,胸怀大志头脑清醒的他,早有一番鸿图伟业藏于心中。随即他斩了吕布,再把刘备赶到荆州,尽管还有东吴的孙权,汉中的张鲁和刘璋、刘表等对手,但大势已成,再加上百万雄兵下荆州,刘琮束手,得荆州水军陆军数十万,他感觉离统一天下改朝换代的日子近了,被喜悦冲昏大脑的曹操,以为东吴可以轻易拿下,刘备、孙权五万之众,蝼蚁之力难撼泰山;诸葛亮、周瑜不足虑也;庞统、黄盖投降理所当然。不料赤壁一战险些丧命,最后狼狈而逃,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大遗憾了。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众多战事,曹操对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虽然权倾朝野,但始终不称帝。

以今人之眼光来看,曹操似乎是个奸臣,是奸诈虚伪的象征,通过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更增添了我对他的了解,其实与其说是曹操生逢其时,不如说是三国选择了曹操,动乱时期,统一中原是历史的大趋势,时代需要这样的一个人。

读后感700字三国演义2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给我的感受特别深,今年寒假我读完了这本书。

首先,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些了解。《三国演义》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形象鲜明的人物、驾轻就熟的计策……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桃园结义、空城计、草船借箭……《三国演义》里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个又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让我欲罢不能。

原著描写了东汉未年至西普初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蜀汉兴亡为主线,塑造了智谋惊人的诸葛亮、义气深重的关羽、勇猛粗鲁的张飞、狡猾奸诈的曹操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传播之广,影响之深。

这本书给我看得很投入印象最深刻,那惊天动地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情节,当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打动诸葛亮时,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所折服,也为他得到知己而高兴;当周瑜和黄盖巧施苦肉计时,即感慨周瑜的过人机智,有为那一鞭鞭的痛打而忍不住心疼,,明知是假,却不由得同情黄盖;当诸葛亮镇定自若地坐在城墙,悠然自得地抚琴退兵时,我下出一身冷汗,生怕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计谋;的司马懿中计退兵时,我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也为诸葛亮精妙的空城计而拍案叫绝;当赵云在曹军的千军万马中来去自如,孤军奋战,单骑救主时,我不禁为赵云的英雄气概所震撼,同时为刘皇叔庆幸,得这样一位忠心的将士足矣;关羽深处曹营,深受曹操的赏识,却不忘与刘备的结义之情,在得知刘备的消息后,他义无反顾,过五关,斩六将,坚决回到刘备的身边,如此义薄云天,怎能不令人感动?

三国的故事道不完,说不尽,真佩服我们的古人——智慧、勤奋、忠诚、勇敢……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不就是这样吗?真希望世界上的人都来读《三国演义》这本书,品《三国》,悟《三国》,让我们的这部名著永远传承下去。

读后感700字三国演义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多豪迈的词句!再配上《三国演义》中那么多豪迈的英雄拼战沙场的场面,着实让人的心情也跟着激荡起来。

与其说我写的是读后感,不如说我写的看后感,毕竟我只读过原著的一部分,我更多的是看关于“三国”的电视剧,因为看可比读快多了。如果问我为什么这么钟爱《三国演义》这种打打杀杀的故事,我想也许是因为比较喜欢故事里面各个英雄豪杰的性格吧。虽然英雄间也存在着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但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识。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豁达也仅仅只有乱世才体现得出吧。

曾有朋友跟我聊起《三国演义》,他们中有人有这样的疑问:“这作者把诸葛亮写得太神了吧?”还有的人有不同的疑问:“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虽结拜过,但毕竟他们不是亲手足,可他们却比亲兄弟还亲,难道这世上真有这么深的情义吗?”我想大家也多多少少有过类似这样的疑惑吧?

说实话,我也有过,不过之后细细想了就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之所以作者把诸葛亮写得很神,都在于罗贯中把握人物性格基调时,都力求实现艺术形象与历史的相结合。他把诸葛亮进行了理想化,渲染了作者所寄予的感情色彩,从而使诸葛亮变成了神一样的人物。说起那三兄弟之间的情义,我想,也有他特定的道理。在关羽和张飞被擒杀后,刘备不顾诸葛亮三番五次的劝阻,执意伐吴,尽管最终惨败白帝城,这不难体现他们之间的情义。我们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就算结局已注定,我们也可以把自己放进故事里,体会当时英雄们的内心世界,之后我们便可以理解故事之所以这样那样的发展下去的缘由。

起初,我并不是因为它是名著,我才去看它,而是因为对它有着一些莫名的期待才想要去了解它。名著为什么称名著?我认为这是证明,证明它有流传千古的价值!有人说过:初读“三国”和再读“三国”所抱的期待是完全不一样的!许多专家学者仍在研究《三国演义》,它那指不定还有没被挖掘的内涵正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读后感700字三国演义4

165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