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700字 >

红楼梦小学生读后感700字

启智分享

《红楼梦》的成就突出地表现于作者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楼梦小学生读后感700字,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红楼梦小学生读后感700字1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工于心计,城府颇深,似乎不比黛玉更得读者的青睐。而我要说,宝钗之姿容不同于黛玉之风韵,宝钗之悲苦也非黛玉能体会。

都说黛玉是株芙蓉,傲世独立。那么宝钗便是花中牡丹,其美虽不似芙蓉的高处不胜寒,却多分雍容典雅,沉静大度。

贾府中隐晦,处处皆是勾心斗角,而宝钗处其间并不曾畏惧,也不急于躲避,更不像黛玉过于洁身自好而锋芒毕露,使自身在大家庭中难以立足,宝钗有的只是份超脱的淡定从容,她温和处事并不看轻赵姨娘贾环等人,为人宁静平和的同时又不乏小心谨慎。

人人皆赞宝钗端庄贤淑,殊不知她温柔沉默之下是颗比黛玉还要机警的心。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清贾府各色人等。袭人曾请求湘云代做些针线活,宝钗得知,深深体会湘云在家中的不易而对袭人说明情况。湘云家去时与宝玉等人难舍难分,还是宝钗看得最清楚,知道她若再不回更会被她婶娘抱怨。最后湘云说:“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么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由此可见,宝钗既机敏、心地又善良。

宝钗和黛玉有个共同点便是对世事看得太清。惜春曾说过黛玉总没一点看不破,可若是什么都看破了,那世上还有什么是真的呢?这点惜春倒是看破了,因而她走向黛玉的反面,然而宝钗看轻却不愿看破。她深知社会庞大的力量和自己的渺小,纵然她天性聪慧,精通文墨,却也只能随从守份。久而久之,她便选择从容对待,以开阔的心胸坦然接受现实。

都说黛玉是理想主义者,宝钗是现实主义者。其实黛玉之理想实为幻想,她在封建道德上的突破纵然可贵,却也无力;而宝钗之现实观念实为聪明选择,并非不想反抗,而是预先料到这样做结局必然是个悲剧,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成就了她淡然平和的心态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

三春尽去,牡丹免不了凋零的命运,但其绝世芳华却成了永不抹去的经典。

红楼梦小学生读后感700字2

我有很多朋友,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有声的、无声的,身边的、远方的,他们丰富着我的世界。而我最要好的朋友是《红楼梦》。每每和这位朋友在一起,我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到美好、舒适和惬意。

《红楼梦》不用介绍,大家都是知道的。最初读她的时候还很小,很多字都不认识,我翻着字典把她看完。有些地方看不懂,便重读一遍,边读边停下来理解,自己寻思。这样读读停停,停停读读,我也不知道到底将我的这个朋友读多少遍了。小小的我沉浸在大观园的故事中,也竟一起喜一起悲。时至今日,《红楼梦》成为我的最爱,时时与我相会。

每当作业写完的时候,我就和我的"朋友"在一起。我不禁为"枉凝眉"中宝黛最终没能走到一起而惋惜,为"世难容"中妙玉的悲惨下场而痛心,为"喜冤家"中迎春嫁错了人而难过,为"好事终"中秦可卿的悬梁自尽而悲切,为"聪明误"中王熙凤的贪婪导致荣国府被抄而可笑,为"留余庆"中巧姐在危难时刻被刘姥姥救出而庆幸……《红楼梦》总能左右我的情绪,她的魔力太大,对她我没有丝毫的"免疫力"。

每当心情不错的时候,我也与我的"朋友"在一起。看贾宝玉在大观众中与诸多姐妹打闹嬉戏,看海棠诗社聚会饮酒作诗,看宝玉如何向黛玉倾诉衷肠,看刘姥姥如何"食量大如牛",看众丫环们相互追逐欢笑……看《红楼梦》,她能给我带来快乐,让我躲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乐此不疲。

当然,《红楼梦》带给我的还有沉思。我时常跟着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查看"金陵十二钗"而百思不得其解,时常看苦绛珠如何魂归离恨天,看病神瑛如何泪洒相思地,看蘅芜如何强颜欢笑庆生,看中乡魁宝玉却尘缘,看贾家沐皇恩再复兴……看的多了,思的多了,自己也融入到红楼当中,不能自拨。

这就是我的朋友,我为有这样的朋友而感到幸运,她陪着我一起成长。因为有她,我看到生活的美好,看到真情的难得,看到自由的可贵。谢谢你,我的朋友《红楼梦》!

红楼梦小学生读后感700字3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时候,对“红学”的说法是有些怀疑的。那时候我没有办法想象,一本书可以成为一门学问。直到自己也品读过、学习过,才知道其中的深意。

《红楼梦》当中咏柳絮的词便是如此。古人写状物的古诗词,并不是单纯为了描述应该物件,而是为了托物言志,达到寓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效果,因而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立意,寄托不尽相同的感想和寓意。大观园中的几次诗会都体现了这一点。

薛宝钗笔下的柳絮是坚强、积极、主动的,尽管柳絮没有根,但它“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不仅如此,柳絮不甘于被命运摆布,它要积极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做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词语之间的豪情壮志让人拍案叫绝,一改女子诗词中的哀艳。这种与众不同的寓意,也是宝钗性格的体现。

林黛玉笔下的柳絮是悲凉的,如同那些漂泊无依的女子,和她一样没有自己的家园。柳絮没有自主性,因而它“漂泊亦如人命薄”,那有如棉桃一般的白色又勾起了黛玉的愁绪:“韶华竟白头”,年纪轻轻的她,却是身体虚弱,自知命不久矣,所以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吧。柳絮嫁与东风,她的生命在风中消散。

作者能够将满腔热血与多愁善感拿捏得如此准确精到,且一人同时作出多首不同题材的诗词,这一方面就已经令人惊叹。而“柳絮”这个意象在全书中也有着明确的寓意,它指向着荣国府、宁国府当中美丽女子无依无靠的命运,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悲剧。这一意象与全书的主旨立意相契合。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166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