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500字 >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2)

顺翩分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骁勇善战,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书中写到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关羽、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

还有人说,关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的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但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自古英雄,有胆略还需有情义。曹操在这一点上更值得称道,当初刘备在曹营,曹操已知刘备野心,若诛之,也无后来蜀魏之争,可是曹操并未加害于他,直至刘备逃走;曹操安抚关羽,对其厚待有加,与刘备之对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后来关羽念旧日情分,放其一条生路。曹操不失为一条有情有义的汉子,虽说后来他也做了不少错事,但那是形势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顾他人之理?既有乱世争雄,便不免牺牲,历史上的事纠缠不清,也不可以怪罪于一人之上。至于后来曹操见到关羽头颅吓出病来,则更可以证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无人性,区区一个关羽,又能奈其如何?

那再看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起这首词,许多人都会想到四大出名著作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二十四史通俗演义》,是明代思想家罗贯中编写而成的。由标题可知,这部小说是根据《二十四史》写的,不过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语体文小说。与《二十四史》相形,《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边,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评点一下子这部66万字的出名著作。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差别就是,演义不是所有真实的,演义是小说。每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历史事实,三分虚构,确实是这么。不过虚构,运用艺术的手法施行虚构,而不是轻易那段历史事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譬如,关公煮酒斩华雄,历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历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大致相似的例子当然是数承担不了数。读过在这以后,稍做剖析,可知这些个虚构的经过,大多是为小说描写的一个私人物作铺垫的。由于,假如仅只是象正史中所谓刻画真实的人物,有点人物就和笔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反了。并且,笔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达经过的合理性、连接贯通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何读过在这以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总之,笔者在这方面的写文章是相当成功的,并且这些个经过也表达了笔者的一小批主观心愿。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绝对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通过加工后的人物,这那里面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边,我想简单比较一下子笔者为何着意的神化这两私人。

南宋闻名的理学家朱熹,觉得魏蜀吴当中简称蜀是正统。而朱熹曾经的观点,从陈寿着手大多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在这以后,君主、高级官员、老百姓也着手接纳朱熹的观点,端由就是这种观点是合乎儒教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纳的。罗贯中也是答应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部分是忠于“汉室”的。这那里面,笔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守关口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何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代里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譬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写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多都是为神化作映照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刻画了很多个性鲜亮的人物,譬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敦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猾奸诈多心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笔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塑造,来表现出来人物鲜亮的独特的地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笔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思智败张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通用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大全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500字精选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范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优秀作文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5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范文

大学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范文精选

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500字作文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17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