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3回读后感700字(2)
令人遗憾的是,书的结尾太过悲情。只因宋江决策失误,带领大家被朝廷招安,以致跟随他的好汉们都被害死了。悲叹之余,我时常会想:如果宋江选择带领大家分散各处慢慢发展,星火燎原之下,未必推翻不了当时已腐朽不堪的朝廷,那么结局必定会与书中所述截然不同了。
水浒传第3回读后感700字4
提到“水浒传”这三个字你是否同我一样首先想到的是脍炙人口、大气磅礴的好汉歌?看至此处,是不是忍不住就吆喝起来了?“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生死之交一碗酒啊,说走咱就走啊,你有我有全都有啊”,每每听到这首歌,我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好汉们的飒爽英姿。
《水浒传》一书以“官逼民反”为线索展开。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将起义直至失败的故事。在一百零八将中有自愿起义的鲁智深、武松等人;被迫投降的卢俊义、秦明等人;官逼民反的林冲、宋江等人。他们如同小溪汇入大河,江河汇入大海。此外梁山的首领历经三任分别为人称“白衣秀才”,胆小且心胸狭隘的王伦,英武反朝廷的晁盖以及忠于朝廷,将梁山主事厅由“聚义厅”改为“忠义堂”的宋江。宋江人称“及时雨”平生好结各路江湖好汉,为人正义,善于用人但是一心主张招安。
我不认为招安于宋江而言是错误的选择。在封建社会中贵族的子孙是贵族,平民的子孙是平民,对于梁山的一百零八个好汉而言他人眼中的草寇的子孙仍是草寇,永无翻身之日。对于这样的情形,宋江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起义,彻底改变君子昏庸,臣子贪污的政治状况和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的社会矛盾以开创一个新的盛世。不过由于三纲思想中“君为臣纲”的束缚与影响,以宋江为首的领袖只反贪官,不反朝廷。推翻皇帝自己当皇帝,这成为了一条对宋江等人而言行不通的路。另一条路便是接受招安,算是最好的选择吧。在我看来,这正是宋江为人正义的体现。
农民的起义不会成功,是因为自身的局限性。纵观历史的长河,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无一成功。正是高俅等贪官污吏和蒋门神,李寇等地方恶霸的狼狈为奸促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铤而走险。《水浒传》表达了施耐庵对封建社会极大愤懑和忠义思想的深沉思考。宋江值得后人歌颂。但若是以历史为鉴,见《水浒传》一书我不想成为宋江,但我也愿意成为宋江。
我若是宋江会选择起义,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
水浒传第3回读后感700字5
对仁义礼智,信行忠良一窍不通的高俅,只因善于踢球,就成了宋徽宗赵佶面前的红人,步步高升;武艺高强,技惊三军的杨志却落得个卖宝刀为生,最后逼上梁山的下场。施耐庵并没有着更多笔墨刻画朝廷的腐朽,官场的黑暗,可那股“腐败”之气却萦绕在字里行间。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懂为什么书中的“好汉”宁可背上杀人犯的罪名,被通缉,亡命天涯,也不愿报官,让官府还他们一个公道;可渐渐地我明白了,就算告到官府那儿,也不过是官官相护,不了了之。犯错的人不会得到应要的惩罚,正义根本得不到维护!毕竟,几乎没有一个官会为了一介素不相识的平民而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与其这样让犯人逍遥法外,还不如由他们自己动手,为民除害。
在这本书中,我最钦佩的人当属梁山泊的军师――吴用了。他并不是人如其名,而是真真的有大用。他的计谋让晁盖和阮氏三兄弟不折损一兵一卒就成功地从杨志手中劫走生辰纲,更是为梁山招来几员大将,这可谓是“运筹于股掌之间”。他的大脑中仿佛藏了一个无底洞,里面尽是奇妙的法子。他的这份足智多谋和诸葛亮的有的一拼,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找出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化难为易,轻松处理难题。
而最令我费解的是那一百零八位被官府逼上梁山才成了土匪,但最后他们却选择相信朝廷,接受招安。难道他们真的相信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官场真能接纳他们这群身负重罪,意图谋反的“奸臣贼子”吗?果然不出所料,招安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大展拳脚的机会,反而成了他们的催命符――宋江,卢俊义等被奸臣害死,梁山泊瓦解,有人出家……
尽管如此,我仍钦佩他们的豪气和重情义;我也钦佩他们敢于维护正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更钦佩他们勇于和腐败的朝廷对抗……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从自己做起,见义勇为,对生活中恃强凌弱的的行为说不,为维护正义出一份力。
水浒传第3回读后感7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