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读后感700字(2)
他为何对事物有如此深刻见解、精辟总结,是他饱览群书,还是亲身经历或想经历吧?
《培根随笔》读后感700字4
《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让每个读过的青少年受益匪浅。这本书工有58篇随笔,包括“论逆境”、“论善良”、“论自私”……很多都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的读后感。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读后感700字5
读了《培根随笔》,感觉自己深受教育。
培根是哲学家,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还是几百年前的古人。这三点对我来说都是距离。我对哲学家一向不怎么感冒,总觉得哲学太深奥,我搞不懂也不想搞懂;作为一个欧洲国家的英国,隔得那么远,远不像祖国的某个省,某个城市那样能给我亲切感,所以我对这个国家也不怎么感冒,因为暂时也不奢望有朝一日能去牛津或者剑桥留学,所以也不想对它感冒;几百年前的古人,我一直以为与他们之间的代沟太大了,我对他们总是敬而远之的。
但是,一读《培根随笔》才发现,所有的距离都不是问题,我和几百年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原来也可以亲近。这实在是《培根随笔》的魅力的功劳。
哲学是深奥难懂的,有康德的三大批判为证,据说黑格尔的《小逻辑》也绕晕了不少聪明人的脑袋。但《培根随笔》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它很好懂,没有艰涩的哲学名词,也不故弄玄虚。仅仅从文字的语气看,完全是一个大叔在跟你拉家常,只不过谈的不是柴米油盐,而是人生、智慧、爱情、友谊等高雅的话题,当然这些话题也是很多哲学家喜欢讨论的。要是所有的哲学书籍都这么好懂,我一定会喜欢哲学。这感觉,完全就是一个知识广博、生活经验丰富的大叔在和你谈心,谈着谈着,你就被他征服了,你也就信服他说的那些道理;听着听着,你不知不觉中就长了见识,明白了很多事理。
读《培根随笔》所长的见识之一就是,知晓了不少西方世界的事。作为一个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培根在他的书中谈了不少的见闻,当然谈的是他所在的英国和欧洲的事情。读他的书,仿佛就是一个欧洲通在带着我们游历,欧洲各国的风士人情,历史掌故,山川地貌,由他娓娓道来,我们再一一听下去,如沐春风。原来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那里的风俗人情跟我们这里的大同小异,好人也同样热心肠,坏人也同样捣蛋。高鼻子蓝眼睛的那些家伙,其实很幽默风趣善良。
读完《培根随笔》,我对这几百年前的古人也产生了亲近感,不觉得有什么代沟,除了觉得他博学、幽默、机智外,并不觉得他高高在上,也没觉得他板起一副面孔。由此我觉得,古人并不是古板之人,在感情上与现代人完全是相通的,我先前对他们你印象,实在是偏见。
以上算是读《培根随笔》的感受,也算是收获。我想,以为有机会,我一定多读读这样的书,读书的好处看来还真的不少呢!具体的好处肯定不止这些,培根在他的《论读书》中,对读书有全面的洞见,我以后一定再好好学习。
《培根随笔》读后感7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