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的读后感600字(2)
只有当他的底线也被彻底摧毁的时候,他身上勇敢反抗的一面才被激发出来了。在钱默吟的引导下,加入了反日的队伍,写传单,教育乡邻。瑞宣的转变可以说是被动的,他可以代表很多中国只是分子的心理,不惹事,怀有理想,迫不得已也能为国出力。
(四)
瑞宣的父亲祁天佑是个典型的生意人,将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可就是这个本本分分的生意人也会莫名其妙地招惹了日本人。日占时期物资紧张,实行货物“搭配”,布店开始要搭个伞卖,后来又要搭雨鞋卖。这些祁天佑都忍了,可是日本人硬说他多拿了东西,让他穿上一个“奸商”的褂子,在街头游行,名誉扫地。
最珍视的东西被践踏了,祁天佑的心被掏空了,精神支柱没有了,他无法忍辱负重,选择了永远离开。看着滔滔河水,就想着让河水涤荡被侮辱了的身体和灵魂,毫不留恋地跳进河里。祁天佑受辱投河这一段,和老舍先生后来的遭遇如此相像,我想天佑珍视的恐怕也是老舍先生最重视的。
(五)
祁老太爷是典型的老北京,凡是“忍”字当头,没有过不去的坎。日本人刚来的时候老太爷还常拿义和团说事,坚信北平的“乱”出不了三个月。对国事能忍,对家事也是本着“家和万事兴”,即使瑞丰再混账,在老太爷眼里也还是乖孙子。
日本人占了八年,期间发生的各种事情大大出乎祁老太爷的预料,也大大打击了老人家的信息。什么都看不明白了,无所适从。寒冬里没有煤,老太爷蜷缩在炕上忍着。天天吃“共和面”,也忍着。最后,当重孙女饿死的时候,这位凡事忍耐的老太爷终于发出了怒吼,是反抗的怒吼。
(六)
再说一说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老舍对北平的热爱在书中体现在各种细节中。秋天宝石般的蓝天是典型的北平的秋,还有那脆梨甜枣,街上的兔儿爷,讲究的点心铺。这些细节的描写透着老舍对北平由衷的热爱,有些自豪骄傲,却是那么不经意地,就像北平人的性格。
(七)
最后还有个有意思的是日占时期的北平的房地产。那时候还是市场经济,日本人来了,郊区有钱人家也跑到城里,城里人多了,房子的价格就上去了,房租也上去了。不记得书中写的具体价格了,就惊讶于中人(相当于中介)要拿走成交价格的50%,可能是当时媒介不发达,中人佣金自然就高了。即使这样,中人的地位也并不高。可见当时的房地产应该是价格不高的。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600字4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这铿锵有力的京韵大鼓,把我带进了一个混乱的抗战时期......
这几天,CCTV 1 正在热播跟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四世同堂》。我每天晚上都会提前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它的开始。
《四世同堂》主要讲了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陷入困境的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重点描写,真切地写出了小羊圈胡同的街坊邻居生活困境,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本鬼子来欺辱中国老百姓,原本宁静和谐的生活被打乱,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暴力和无情,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看完了整部电视剧,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我们饱受外来者的侵害?为什么当时我们的科技没有外国先进?为什么我们制度这么腐败?
想一想,从1931年到1945年,我国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那么多战争,这都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导致的!
日本人来中国,残忍的杀害了那么多无辜的人。那时,老百姓连白面都吃不上,只能吃那有糠,有麸,有磨碎的豆饼——共和面。人们忍受着日本鬼子的折磨。有一次当美国人来打日本人的时候,鬼子们让我们用浆糊和纸把窗户糊上,要看不见里面,过会儿还要检查,不能出错,否则铡死!谁知,当他们来检查的时候,有一家的宝宝出生就没吃过白面,就把浆糊给吃了。日本人抢走孩子就往地上摔,李四爷为了保护孩子,拼了老命和日本人作斗争,知道自己寡不敌众,就把一腔热血和先前积压在胸口的怨气一股脑发了出来,死于日本人的刺刀之下。
老师也教导我们:“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一直怀着一腔热血,日本人对我们的伤害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
是啊!日本人做了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这些伤害在我们的身上留下了一道深深地疤印!使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提醒自己“勿忘国耻!”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600字5
《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书籍,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着《四世同堂》,你会更加确信自己对日本人的恨。然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又是无助的,新旧社会的交替给人带来的迷茫是无尽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剧。人们一直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起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许打雷,或许下雨,渺渺茫茫。中国始终推着大车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