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经典(2)
《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孩子傅聪和傅敏的家书。教育他们要先做人,后成“家”,这样,才是养成他们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的体现,正因为如此,傅雷夫妇成为了中国夫妇的典范!
傅雷教育孩子也是严厉的,只有这样才有效果,才会使孩子成就大业。而爸爸妈妈的想法不也是如此吗?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爸爸妈妈对我们严厉,总是有他们的理由的,我们只要虚心接受,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傅雷对孩子的爱与关怀,再一封封家书中便可以看出,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问题,分享趣事……回想起来,发现傅雷对乐曲的领悟是格外深的,都有一番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使我万万想不到的。
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有它的不同之处,而这本《傅雷家书》,它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个本书是以书信的格式写的,使我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傅雷家书读后感经典5
归穗闲隙,读起《傅雷家书》,只记得高中时期草草翻过,这几日才算真正拿起来拜读一番,颇为受益,应早些时日读这本书。能从傅聪先生和傅雷先生的来往信件中感受他们之间深厚的父子情,此外,傅雷先生在信中讲到: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傅聪于一九五三年八月初赴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后,随中国艺术代表团赴波兰和东德访问演出,十月底返京,十二月初回上海,在家待了一个半月,又离家赴京学习,准备赴波留学。);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即使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别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于惹你厌烦。
很歆羡这样的父子情,父亲从心底里爱护和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孩子除了血浓于水的亲情之外,对长辈又多了深度理解。我想很多父子的关系就停留在儿时的亲密,一到孩子成年,那些“肉麻”的话,也就不会轻易流露,甚至很多父亲还会扮演起严父的形象。之前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时,也会被钱钟书先生对其女钱瑗的爱感动,钱钟书先生觉得:如果再有一个孩子,会分走我们对圆圆(钱瑗昵称)的爱!为此,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在私下对话时还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读《我们仨》时也是尤为感动,从书中才感受到钱先生在杨绛先生面前的“真性情”和“童真”,也被他们的爱情所打动,钱老曾对杨绛先生讲到: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有这样和睦的家庭关系,即便清贫一些又何妨呢!人的精神若得到给养,肉体未受压迫的前提下,吃点苦貌似也无关紧要。如果某种果实能够掩盖掉所有苦痛,那么,所承受的一切也会让人觉得甘之如饴。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身体未曾忘记》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孩子其实是一张白纸,也没有所谓是非对错的观念,而父母的行为准则便是孩子最直接学习的榜样,包括对孩子的人格健全的塑造,方方面面都来源于父母,甚至父亲角色的重要性大于母亲。
傅聪先生在写给父母的信中提到:西方的物质文明尽管惊人,上流社会尽管空谈文化,谈得天花乱坠,我宁可在东方的街头听嘈杂的人声,看人们的笑容,感受到一股亲切的人情味,心里就化了,因为东方自有一种和谐,人和人的和谐,人和大自然的和谐。西方人的整个人生观是对抗性的,人和自然对抗,人和人对抗,艺术家和听众也对抗。最成功的也只有用一种个性去强迫群众接受他所给的东西。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反,我们是要化的,因为化了所以能忘我,忘我所以能合一,和音乐合一,和听众合一,音乐、音乐家、听众都合一。换句话说一切都是水平式的,音乐是水平式的,不知从何处流出来,也不知流向何处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艺术家和听众之间也是水平式的关系。
依我们自身而言,我们对于客体的印象并不总是想着征服,而是“融入”,这种感觉尤其在感受某处风景时更明显,印象最深的是故宫和桂林时,能感受到故宫的庄严和瑰丽,觉得自我特别渺小,而在竹筏上看着桂林的山水更有这种感受,我想人一旦停留在这样的景致之中,就会愈发的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感受到自身渺小也是一件好事,他让个体不会轻易觉得某个事物不值一提,事物的存在总有它的自在逻辑,不可一味否认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类事情思考多了更没意义。《傅雷家书》仍在读的过程中,我想必然还会启发我许多新的思考。
傅雷家书读后感经典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