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初二读后感500字(2)
《边城》是一幅清新、自然、秀丽的乡土山水画。山水唯美,乡土中孕生的故事纯粹。然而它最不缺的便是弥漫始终的悲凉气氛,悠悠散发于美得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
故事以两个青年的爱情为主线,贯穿了沅水边小城茶峒里的种种人事和自然。没有刻意的精雕细琢,文字淡雅而释然,却在字里行间映射出了湘西柔美而湿润的景色,那是传统价值尚存,人与人之间保持着恰当好处的距离,纯粹的近乎完美。然,悲剧便是将美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于是沈从文用极美的文笔写下了一个极大的悲哀。所以能让翠翠梦中漂浮起来的歌声在那一夜之后再也没有响起,大佬落入漩涡后再也没有回来,二佬下了桃园踏上了一条不知归期的路,爷爷在雷雨交加的夜晚郁郁离开人世,藏在翠翠心头的爱终究只是陷入了也许永远没有尽头的等待——"也许那个人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小山城里众人的悲剧在于他们是自然的,他们只能有一种自然的符合人性的人生发展模式。因为爱而导致的自然与人的冲突的命运悲剧,有一种淡然而深刻的悲剧美。"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倘若这黄昏不美也罢,可偏偏由于它是美的,却已是黄昏,稍纵即逝。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在沈从文赞美故土清新的人事、自然时,就已包容着他独特的悲剧意蕴,传达出这位湘西之子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最本真的审美和艺术关照。简朴的受偶然的命运支配的人生形式尽管带有悲剧性,但仍不失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美与悲的交融缠绵展现的是更深刻的人生,恰似我们的生活,总有一些美好的瞬间,也有一些无法弥补的遗憾。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但正是由于这种不完美,才显示出生活本身的美好。热爱生活,积极对待生命中的美,也用乐观的心态看待遗憾,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边城初二读后感500字篇5
“由四川过湖南区,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是,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作者沈从文用淳朴的话语描述了这个边城的位置以及那和谐的画面,并且引出了作品的主人公。
这篇文章是以翠翠的成长和她曲折的情感为线索而写成。写出了边城人那朴实的民风,没有对利益的追逐,更没有那个年代战争的喧嚣。有的只是更有人性,更近人情,更为平凡的感情。
作者对于环境的描写也是极为细致的。读书时,总会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和谐的画面。在乡镇旁亦或者山脚下,总有一个老者撑着竹筏,送路人过渡。这幅恬静的画面,是在城市中生活的我所不能见到的。我喜欢那种淡雅的感觉,很安静,很祥和。远离了车水马龙,纸醉金迷的城市,沉醉在边城那湘西小镇的故事中。
在作者的笔下,翠翠的祖父是那么的坚强,承受着女儿自杀的悲痛,又独自抚养翠翠长大。翠翠是一个纯真活泼的女孩,有着和她母亲一样的脾气秉性。对于爱情非常的执著。在文章的结局,翠翠仍然在执着的等待着,等待着那个她爱的,同时也爱着她的人。
边城的故事,就像是在那个战火喧嚣中一个唯美的梦境。
边城初二读后感500字篇6
其实《边城》这本书早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一直比较喜欢沈从文小说的风格,自然的风土,淳朴的人情。现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想寻求内心的净土,所以最近又拿出了这本书。
其实这本篇幅不大的书并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
说这本书不容易读并不是说这本书有多么复杂的情节,众多的人物,相反,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渡口的.老船夫临死前希望能给自己外孙女翠翠找个靠得住的孙女婿,在所谓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中选择,结果大老在一次载船运货途中溺水身亡,二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么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呢?这个故事发生在川湘边境,称为“茶峒”的小镇,特有的风物让没从未到过此地的人没法想象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不信?你说说什么是桐油,青盐,还有什么是樯子?
而作者特有的叙事方式也给读者带来困难,当然可以称为一种语言特色。例如“在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这样只能意会的句子到处都是,无疑会给“农人”和“士兵”带来阅读的困难。
上面还只是说了一下小说的语言特色,从内容上来说,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原本很简单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复杂。对于大老托媒人提亲和二摊山崖唱歌,老船夫都没有给出正确的回应,仿佛在借着外孙女不断地调兄弟俩的胃口,我没法理解一个乡下的船夫怎么会有如此细腻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后兄弟俩先后离开家乡,顺顺也失去了对这个婚事的兴趣,而老船夫也无奈地死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这是谁酿成的呢?
我只能说是作者杜撰了一个美丽而纠结的故事。
边城初二读后感5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