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5篇
《三国演义》描写了自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一百多年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卷首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精辟的总结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读罢《三国演义》掩卷沉思:这分分合合岂非人力所为?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的`长篇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文人某事的斗智斗勇,各方的用人原则和谋士的脑力风暴一次次撞击左右了战争的结果。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
善于用人是成就伟业的保证。
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以获得良才为己所用,事实证明人才的招揽为其统一北方规划了可行的蓝图。
曹操的谋士毛玠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也就是说,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的谋士沮授也曾进言“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抢先了一步,获得民心。可见袁绍不善于用人,虽然空有雄兵猛将,却不懂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难免失败。官渡之战中又错失许攸,因为不能听进人言以超强实力完败,也充分说明问题。可见知人善用威力无限。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东汉末年正值乱世,许多有识之士,治国良才,隐居山林期待救世伯乐以一展雄才大略。诸葛亮就是其中最让读者敬佩的一位。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与亮相见后,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我们常常赞叹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实际上这天下三分其实是诸葛亮根据天下形势以及自己的聪明才智策划的。否则以刘备无立足之地的形式能和孙曹抗衡应该是难于上青天。一人之得,便得三分天下,善于用人真是成功的前提啊。
其实非是《三国演义》能看出用人之重要性,就是历史中例子也比比皆是:秦始皇任用李斯、王翦 、蒙恬、尉缭,可谓英雄不问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便用你。而且能够平等对待臣下。最终这些人都为秦始皇成就伟业立下汗马功劳。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中自己获胜时说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代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得胜的主要原因。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同样的是汉武帝,启用董仲舒、主父偃、卫青等人实现了大一统的鼎盛局面。唐太宗善于用人,成就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善于用人,出现开元盛世,后期任用奸臣出现天宝危机。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演绎也好,历史也罢。人才决定兴衰;无论当今,还是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人才,谁就会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是赢家。
未来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交流不断频繁,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还是教育的发展。读罢《三国演义》深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重大。国家、民族的未来在我们手上,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尽全力,去奉献。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
这本书最开始讲了“桃园三结义”,后面又讲了“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经典故事。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三顾茅庐”。最开始徐庶在临走前向刘备推荐诸葛孔明,并说明他就是卧龙。刘备十分高兴,打点礼物,与关羽、张飞到隆中卧龙岗,找到诸葛孔明住的茅庐。刘备叩开柴门,小童说:“先生今早出去了。”问何时归,小童不知道。刘备惆怅不已。
几天后,听说卧龙先生已回,刘备便与关羽、张飞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赶去,可孔明弟弟诸葛均说哥哥和友人外出闲游了。刘备无奈,留下一封信后离去。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好日子,洗了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又要前往隆中去。到了隆中,小童说先生虽在,但午睡未醒。刘备不让他通报,命关、张二人在门外等候,自己站在阶下静静等候。孔明醒来,将刘备迎进草堂,畅论天下事,又取出一张西川五十四州的草图指点,刘备对先生之见佩服至极。
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泪湿袍襟。孔明看他如此诚恳,极为感动,答应了刘备邀请。
刘备拜孔明为军师,请他掌管军中大事。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3
小学毕业我在暑假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一直以为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一个演绎着完美的历史瞬间。
我们先来说一下曹操,曹操一个几乎可以主宰天下的英雄,或许称他一代奸雄会比较合适。有人说:一个人的智慧和阴险是成正比的。毫无疑问,曹操便属于这种人,从年轻时他刺杀董卓未遂,便可看出他的勇气、智慧、狠毒决定了他的人生。
后来灭黄巾、诛董卓、伐袁术、平北方,他的气势几乎睥睨天下;他的雄兵,几乎踏过长江;他的才华曾在沧海边上的碣石上回荡;他的狠毒同样令人世人皆知,许攸、杨修、华佗哪一个不是极具才能的人,却都丧命于曹操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