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三十六章读后感600字(2)
我查了查资料,我了解到了这本书的作者——罗贯中。下面经过我的概括,资料是这样的,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祖籍四川成都府,为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成年后,离开故乡,外出漫游。先在晋中和晋东南地区了解、收集有关梁晋交战的故事与传说,后离开山西到冀鲁豫交界的一带活动,为他的小说创作收集素材。他创作的《三国寅义》被称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下面由我来概括一下这本书的主要人物吧!
诸葛亮:《三国寅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义原。
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以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桃国结义为兄弟。董卓乱政的时候,随公子小瓒讨伐董卓。赤壁之战中,他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章武三年,伐吴失败,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在《三国寅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
关羽: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后紧随刘备征战。建安三年,曹操拜关羽为中郎将。赤壁之战后,据守荆州的关羽名为“襄阳太守”。在《三国寅义》中他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不避艰险。曾因在泥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
曹操: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身长七尺,细眼长须。从小放荡不羁,很有才华,善于随机应变。汉灵帝死后,曹操声讨董卓。在诸候征战中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先后削平吕布、袁绍、袁术等割据努力,统一了北方。建安二十一年,进位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病逝于洛阳。
周瑜:东吴大将,刘备称他“文武筹略,厅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他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但他为人气量狭小,阴狠刻毒,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年仅三十五岁。
内容简价:《三国寅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形象而深刻地描写了当时各个统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和冲突。
全书歌颂了一大批英雄,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关羽、曹操、刘备等。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的诸葛亮是“贫困”的化身。“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刘备为礼贤下土的仁君典型。此外小说还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描写波澜起伏,十分精彩。
我要学诸葛亮的谦虚谨慎,刘备的仁爱,关羽的大义凛然,曹操的才华横溢,周瑜的万人之英。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三十六章读后感600字篇5
《三国演义》这本书大家都知道,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讲述的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相信大家小时候多多少少都听过书里的一些精彩内容,像《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白帝城托孤》等等。在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草船借箭》。诸葛亮那遇事不慌、冷静沉着的性格吸引了我。嫉贤妒才的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还让他立下军令状,可是三天怎么能造好十万支箭?我都不禁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他明知是诈却还是答应了周瑜,这让我不得不佩服他的胆识过人。可他丝毫没有慌乱和畏惧,读到这我不得不怀疑诸葛亮是不是早已想好了对策?后来的一招“草船借箭”实在让人拍手叫绝,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仿佛他提前就料到周瑜的故意刁难。
其中,诸葛亮冷静沉着的性格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也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慌乱也许只会让我们更紧张,害怕。诸葛亮的为人处事总是有计划,有安排,我们也要计划好自己的时间,要有计划的去安排好课余时间。
周瑜这个人物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自己的才智比不上别人,就去故意刁难别人,伤害别人,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诸葛亮顾全大局,所以不和他计较。但是我们不能像他一样,我们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补全自己的短处,做个品德高尚的人。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实在让人回味无穷,里面的情节跌宕起伏,细细回味,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道理。
三国演义三十六章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