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二十回的读后感
《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水浒传二十回的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水浒传二十回的读后感篇1
为了了解《水浒传》,我特别到书店买来了原著,并且对其反复研读了多遍。
小说描写的是北宋时期宋江领导的一支起义军形成、壮大至失败的全过程。小说以太尉高俅为中心,刻画出了各个地区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和恶霸。比如:镇关西、蒋门神、西门庆等等……。他们一个个面目狰狞,使整个社会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小说中以大量的笔墨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一大群梁山英雄的形象。小说中智取生晨纲、大闹清风寨、倒拔垂杨柳等一系列故事情节都描写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在梁山的108将中,我觉得最不完美的要数宋江了。他接受招安,虽然处于好意,一来为兄弟们找个归宿,二来可以名正言顺地去精忠报国,铲除奸臣。可是皇帝却还是把宋江一伙人视为草寇看待,招安只不过是皇帝想利用宋江等108将为工具,去扑灭各地区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其中在攻打方腊时,梁山众人损兵折将。两头蛇解珍、中箭虎丁得孙等正偏59员将领战死沙场。船火儿张横、青面兽杨志等正偏10员将领半路病亡。燕青、武松2人不愿要什么封赏,各自奔东西去了!最后只有27人如期返朝。而宋江、卢俊义等5员头领又先后被四大奸臣所害死,上演了一出遗恨千古的悲剧!
读完这本《水浒传》后,我的感想很深。如果宋江不去谋什么招安,而是去联合江南人马一起反抗昏帝,那么我相信,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天下的百姓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在方腊与儿子方天定入刑场时,有一位诗人不仅发出了感叹:“宋江重赏升官日,方腊当刑受剐时。善恶到头总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但我却觉得宋江的“善”并不是真“善”,与此相反,方腊的“恶”也不是真“恶”,而是为了打击昏庸无能的皇帝,为天下的老百姓造福!不知大家可有同感?
水浒传二十回的读后感篇2
《水浒传》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个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__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忠、义二字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忠,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侮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 杀,这也是忠。
义,包括了两个方面:一百零八个好汉为兄弟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这是义;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是义。要无愧于“义”字,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要有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能做到“义”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义”字,为了真理就可以奋不顾身了。一个不信“义”字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
除了敬佩故事中体现的忠、义二字之外,我对故事中的一些情景还略感不仁。武松,他为兄报仇,杀了嫂嫂与西门庆;还有他血溅鸳鸯楼,把气撒到了别人身上,连看马的也不放过……毕竟是一条人命,人的生命是多么宝贵啊,即使他嫂嫂做了出轨的事情,也不必用性命以偿吧。还有那看马的老头与武松无怨无仇,有这样滥杀无辜的必要吗?
故事里体现的忠、义二字固然可歌可泣,但是,在现在的法制社会里,像武松那样凡事用武力解决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只能用欣赏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万万不可盲目地学习其中的处事方法。
水浒传二十回的读后感篇3
鲁智深是“大踏步”走入《水浒传》的故事的,“大踏步”便预示了他的慷慨洒脱,于是,鲁智深的传奇经历在我面前徐徐的铺开……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水浒》的主题曲粗犷豪放,是如鲁智深的关西大汉“吼”出来的一般。我执著的认为这首歌是专属于鲁智深的,正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遇到恶人为非作歹,他决不会袖手旁观。救金翠英,救林教头,救史大郎……他似乎一直是作为一个大侠,毫无顾忌地向人伸出援手,无论是萍水相逢的路人,还是一见如故的好友。这等的英雄气概、侠肝义胆,怎能让人不自愧弗如?正如金圣叹之赞:鲁达一腔热血,直喷出来,令人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的确,他“嫉恶如仇”;的确,他“拔刀相助”。但,鲁智深不似李逵、武松般凶残血腥,用刀光斧影下的一个个无辜亡灵血祭自己的怨仇。桃花林降服小霸王周通后,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养老送终,承祀香火”来劝周通,莫要“教他老人家失所”。若是放在黑旋风身上,估计板斧早就劈下去了,更别提这样的循循善诱。的确,他“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但他的禅杖向来打的都是恶人而非弱者,这是他从不违背的原则。
在瓦罐寺有一个细节,当智深得知寺中的老和尚已三天未食,虽然自己饥肠辘辘却立刻地撇了那锅热粥,再也不吃了。这细微的动作,就像是一线和善的光,融入了鲁智深的眉眼,变成他那给人温暖光明之感的眼神。
透过那双眼,我们可以看到鲁智深凶顽粗野的外表下是一个善良真诚的灵魂。旁人都只道他凶残成性,唯有五台山的智真长老有一双识人之慧眼,看出了他的慧根:“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正。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静,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他嗜酒吃肉、杀人越货,但仍与佛有缘,只因他心存赤诚的真善。
鲁智深这个花和尚虽不曾学过佛经却有种了悟禅法的通达。生擒方腊后,宋江劝他还俗做官,“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却被智深一口回绝:“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鲁智深是一个清清白白的好汉,他一生中最看重的就是“侠义”二字,根本不屑那些凡俗之人苦追的东西。昔日兄弟,大都已魂归故里,尚在人世的也已无再会之缘。世事无常、一朝起落,如今他才算是真正地遁入空门,大彻大悟。于是,在一个清静的夜晚,他独坐在青灯古佛旁,随着钱塘的潮水归去了,我想起了那曲慷慨悲凉的《寄生草》。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