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三国演义七十一回读后感600字(2)

婕音分享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七十一回读后感600字篇4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三国演义七十一回读后感600字篇5

一朝,余自西往东归,途宿江岸,赤壁之边。思孟德雄姿英发,横槊赋诗时,念英雄何在。一时心闷。望窗外滚滚东流之江水,思绪万篇,恍如故国神游。前者东坡有赞周瑜,稼轩有赞孙权,孟德曾赞刘玄德、孙仲谋。愚不才,试以孟德赞之。

以愚意,玄德无可比孟德。论军事,玄德不精,若无孔明,蜀早灭矣。玄德终死于军事,败于东吴之陆逊,军事无疑乃刘备一大短板。复望窗外,日已向西。余复念孟德曾做《短歌行》,传唱千古。玄德又有何作?孟德则有数篇流传至今。或试问,玄德亦能抡双股剑乎?答云:抡不过孟德矣。知否,孟德曾手持双戟,杀出数十人的包围,无一人敢前,勇冠三军;亦敢行刺有吕布护身之董卓,可见胆识过人。玄德曾有乎?愚以为,操乃爱才惜才之士,而玄德,虽爱才,但曾惜才否?

孙仲谋,纯防御者也。三国上下,独攻荆州胜,且守荆州之玄德大军尚被曹兵所牵制,方为其所袭,此谓乘人之危、胜之不武也。孙仲谋五次伐魏,无克半座城池,反损兵折将,其才略可见一斑。忆赤壁之时,如杜牧所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见操公时名威震天下。操能攻善守,进则攻无不克,退则守城有方,又上马杀敌,下马著文,仲谋岂能比乎?

又观周瑜、孔明等谋士,纵军事、政治才能绝天,而“月明星稀”,何人能作?何人如孟德之文采如窗外江水东逝!愚自认为三国中,孟德方是英雄。兴极所至,作词一首:

万古江山几人出?能觅得孟德处。横槊赋诗长笑傲,英雄气挥发,大鹏志在踌。“月明星稀”唱千古,滚滚江水指尖逝。无非此生几回梦,多情对月嘲,空夸前生好。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25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