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呼兰河传八年级读后感600字(2)

婕音分享

呼兰河传八年级读后感600字篇4

周末的阳光是那么透亮,暖洋洋的。午饭过后,一杯红茶,一本书,安坐于阳台上,连读数小时,将萧红的那本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美美的读完了。合上书,回味着后院里爷孙俩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回想着书中那些凄美的人物,似乎那么近,又那么渺远。感觉自己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读一篇篇唯美的散文,韵味饶人。

呼兰河那地方是那么冷,似乎整本书都是在凄冷的冬日里写下来的,这或许与作者笔下那些可怜的穷人有关,而穷人唯其在阴冷的冬天才更显得惹人怜爱。作者把那原本活泼大方的“团圆媳妇”,古怪的“有二爷”倔强的“冯歪嘴子”,放在破旧的房子里和在冷漠的人群中,衬着呼兰河畔那极冷的风,笔下的形象是那么鲜明。你感觉自己是在读这些人物的命运,更是在读作者所处的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生的惨淡。

再思作者,猛然觉得这个民国时期的才女与鲁迅先生似乎有着诸多的相似,敏感而深刻,不仅能看到当时社会的病根,并借着笔下的典型人物把那个社会病态的一面撕开让人看。联想到作者写作时她眼前浮现出的那些愚昧、封闭、落后、冷漠的人该让她多么愤懑,我似乎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挣扎。写作时这个热爱生活的作家,内心一定在流血。

这本小说最富有诗意的内容是写到童年那个明朗的后花园里,与爷爷生活的美好时光。难忘她在菜园里尽情“捣乱”的情景,难忘她在爷爷的草帽上插花闹着玩的天真,难忘她一个人玩啊玩啊,累了就无所顾忌地躺在她的简易小窗房里的可爱。想起爷爷,我想作者萧红内心里一定洋溢温暖,那是在呼兰河畔唯一让让她得到安宁的人啊。此刻我也恍然大悟,原来,一本《呼兰河传》那是作家萧红将自己在家乡所看到的、听到的丑的、虐心的一面展开来,是为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爷爷是她在受伤时能给这颗渴望热、追求善的心灵一份真实的安慰。我深为作者对爷爷的这份怀念、思恋的真情而感动。

呼兰河传八年级读后感600字篇5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它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萧何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独特。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连续三个月不下雨的时候,车夫和马翻过好几次车,而翻了之后,过路的人看着他们似乎也起不来,便来帮帮忙。有时因为拖不出马,而准备走人。但看看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过来再次帮忙,还不时的喝彩噢!噢!。闹得非常热闹,也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当这个坑淹死了猪后,有些人会把死猪拿去卖,并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说这是瘟猪肉,并且是在许多家长面前说的,便会被家长打。我看后,觉得萧红是在讽刺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让人感到凄凉、凄苦。许多人说过一些不会掉进坑里的办法,如: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

茅盾曾经说过: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经典的小说生动、形象地讽刺了人们的无知、愚昧,同时,萧红用了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如此让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非常沉重。在尾声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凄惨、悲伤。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25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