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书籍读后感600字(2)
从毛主席把自己的食物让给一些伤病员,而自己却饿着肚子中我感到自己很惭愧。我是一个独生子女,家里人都围着我转。我从来不懂得和别人分享,一看到别人拿我的东西,我就会大叫,现在想起来,我是多么的自私!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伟大精神,值得我去改正我那自私的坏毛病,去学习。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红色长征,正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舞过那个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过多风多雨的二十世纪,舞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我们今天是祖国的希望,明天将是祖国的栋梁。红军的事迹将不断地激励着我,要刻苦学习,努力向上,长大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长征书籍读后感4
从1934年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个地区向陕甘根据地的转移。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以至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底一方面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提起长征现在虽然已经是一段历史,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成立吃尽了苦头,抛头颅,洒热血,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仍然令人敬佩。
翻开《长征的故事》。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扑面而来:周恩来同志带病走长征;贺龙为了救伤员,冒着生命危险试吃野菜;陈赓坐着担架参战。。。。。。。
古往今来,有过多少文人墨客对这种意志坚定,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有过精彩的描述,题目叫《竹石》,是的内容是这样的: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的竹子,不正具有这样的品质吗?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还是在寒冷的冬天里飘着鹅毛大雪,竹子依然是那样挺拔。炎热的夏天里,竹子不畏酷暑给大地带来一丝绿意,也不正是无私奉献吗?
同学们,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点点滴滴,做一个意志坚、无私奉献的人,时时刻刻都想着: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打造的,没有了他们,就没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就没有了现在的生活条件。
长征书籍读后感5
长征, 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红军们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到达目的地。总共长达二万五千里。
这是多么艰苦啊!平日,我们一点路都不愿意走,吃不了苦,可红军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长征途中,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上,小红军不骑将军的马,不吃将军的粮食,最后英勇的牺牲了;雪山上,炊事员郭大叔背着一口大铁锅,在山上走着走着就倒在雪地里了,临死双手还牢牢地抓着锅沿儿;沼泽地上,一个士兵快被沼泽吞没时,旁边的士兵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地埋在了沼泽地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才知道生命有多么的宝贵啊。爬雪山,过草地,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完成了,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新中国”。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困苦,而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要吃,那个不爱吃,还怕苦怕累,怕脏怕受委屈,在家里就像个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和红军一对比,真是惭愧极了。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大无畏,坚强与乐观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读了长征,我们要从生活做起,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能吃苦,不怕累,做一个坚强的人。
长征书籍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