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高一
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流畅自然,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却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斯坦这个古老国家丰富的灵魂,激荡着善与恶的潜流撞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
“ 他停下来 , 转身 , 双手放在嘴边 , 说 :' 为你 , 千千万万遍 !' ”“ 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们的头发 . 我想我看到他点头。 ' 为你 , 千千万万遍 ! 我听见自己说。 '”我所知道的阿富汗,在地图上中国的西侧,遥远得如同另一个世界,那里的人将自己从头到脚包裹在长袍之中,只露出莫测的双眼,贫农种植罂粟以求糊口,起义军遍地都声称自己代表安拉,黄尘滚滚,枪声不息。
而《追风筝的人》在我眼前展开了一个奔跑的阿富汗,天真如同孩童,沉默如同老人,鲜活的生命力如献血染红大地,触目惊心,不容置疑。故事开始时,阿富汗富饶平和,是灾难降临前令人心醉又心碎的平静。主人公阿米尔与父亲一家人是喀布尔的富商,而与他们共同生活的阿里与哈桑父子则是一无所有的贫民,然而阿米尔的父亲与阿里虽是主仆却情同手足,所以在一切冲突爆发之前,富有的逊尼派穆斯林家庭与贫困的哈扎拉什叶派和谐共处,而哈米尔与哈桑也如同兄弟般长大。而平静却被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喀布尔努力粉饰的和平繁荣并不能保护所有人,在一次风筝比赛后,由于一个暴力倾向的少年的凶残伤害,哈桑遭受了悲惨的痛苦,而心怀愧疚的阿米尔为了逃避良心的煎熬选择了逼迫哈桑一家离开,而后又在全面爆发战争前与父亲逃往了美国。阿米尔在美国展开了新的生活,而阿富汗的痛苦由于它与生俱来的血脉之绊一直纠缠着他,同时在心中哈桑与往事业从未消除,在故友的要求下他回到了阿富汗,在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的故土上寻找童年的回忆与救赎的联络,过去的秘密被逐一揭开,而生命与善良的血脉也在痛苦中被坚强地传承了下去。
并没有庞大的情节,主人公也并未将家园命运视为己任,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顶天立地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他们都只是在自身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叉点上艰难跋涉寻找前方的道路,居然在途中屡遭不幸,但从未忍心放弃努力。当世界的重量轰然倒塌,当国家的生命粹然消逝,当民族与生活却变得无比遥远,苦难之中却有人尽全部力量倔强地生活,而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之中,我们都能看到生命的颜色,如同血色的风筝在云端飘动。虽然题为“风筝”,文中的“风筝”却出现极少。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
“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
为你千千万万遍
第一次和朋友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些抵触心理的。因为听闻朋友说,这本书表达的东西太过沉重,对于一个看书就想轻松愉快的人来说,真的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开始看这本书是因为,在听闻这本书的介绍后,记住了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一个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的故事。作者讲述故事的方式并不华丽,他只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写了一个家庭的悲剧。阿米尔年轻时的亲情与友情,成长过程中的背叛与最后的救赎。作者用一个一个小小的例子,给我们描述了哈桑这个灵魂人物:坚强、勇敢、忠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哈桑真的是那个悲剧年代的产物。他身上有一个少年的所以美好品质,但他的人生却比绝大多数人都过的凄惨。
哈桑是阿米尔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玩伴,他们俩的身份是那么的不同,却有着同一个人喂养长大的情谊。阿米尔是老爷的孩子,生母因难产而死;哈桑是老爷仆人的儿子,生母生下他一个星期就跟人私奔抛下他。 “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我第一次拜读的时候,就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了这句话,回过头再读的时候发现,也许这是作者留下的伏笔,暗示他们同父异母的身份。
身份的悬殊,并不是导致哈桑悲剧人生的关键,相反我觉得,造成他悲剧人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哈桑对阿米尔的绝对忠诚和阿米尔对强权的懦弱心态。都是性格使然。
悲剧的开始非常的切题,如果要简明概括来说,就是一个风筝引发的血案。在回家的路上,小霸王阿塞夫欺负少爷阿米尔,哈桑即使害怕颤抖着也用弹弓吓走了阿塞夫。这里埋下了更大的伏笔,在之后的喀布尔风筝大赛,阿米尔胜利在望,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是少爷阿米尔的心愿。哈桑义无反顾的追逐阿米尔心中的风筝,却遭到了阿塞夫的打击报复。因为不愿丢失少爷的风筝,哈桑遭到了阿塞夫的凌辱。而外出寻找哈桑的阿米尔看着被欺负的哈桑,却懦弱没有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躲在一边看着暴行的发生,什么也没有做。
哈桑回来了,带着阿米尔心中的那个风筝,只字不提遭受凌辱的哈桑让阿米尔备受折磨。也许这是阿米尔不能承受之重,他想出了一个坏主意,栽赃哈桑偷他的手表,让哈桑离开了自己的家。在他看来,哈桑离开了自己的视线,说不定就能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战火纷飞的时代到来了,阿米尔和父亲逃到了遥远的。“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己爬上来。”哈桑就像一根刺一样,一直插在阿米尔的心里,久久不能忘怀。他又偶然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内心的震撼更是久久不能平静。阿米尔决定去往战乱的地点,拔出内心的那根刺,救赎自己的灵魂。到了却得到了哈桑已经残忍杀害的消息,而他的儿子,也就是阿米尔的侄子还活着。阿米尔越过重重艰险,冒死救出侄子,把他带过去,亲自照看他,抚养他。“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也许他只是想偿还哈桑,也许他只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在世为人,也许都曾犯下错误,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改正的机会和救赎的灵魂。也许我们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小时候我们说话直白,不经考虑,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做事做人。我们渐渐长大,懂得了体谅别人,换位思考。懂得了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并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因为曾经的小时候的自私残忍,所以需要灵魂的救赎。所以当阿米尔成年,他回想起小时候的做法,内心仍会受到折磨。于是他返回战乱的故乡,他走上了自我救赎之旅,不管别人是否在意,他需要给自己一次洗礼。
那一只风筝,带着世间所有的美好象征飘向远方,我们要做的,就是终其一生追逐它,它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所在。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位阿富汗的富家少爷阿米尔同他爸爸的仆人的孩子哈桑本是一对情同手足的好朋友,在玩耍时所犯下的错误都由哈桑独自承担下来,当阿米尔被别的孩子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无所畏惧的为阿米尔挡下来,在一次风筝比赛中,哈桑为了让阿米尔得到他爸爸的喜爱,独自一人凭借他精湛的追风筝技巧为阿米尔追最后的蓝风筝,但迟迟没有回来,阿米尔便决定去找哈桑,在一个巷子里他终于找到了哈桑,却发现哈桑正在被阿塞夫欺负,作者由于懦弱只敢在角落里看着哈桑被欺负。后来由于作者受良心的谴责,每晚都失眠心情低落,为了让自己好受,就把一些钱放在了哈桑的枕头下面让他爸爸发现从而让哈桑一家离开了。后来由于塔利班组织的执政,阿米尔一家也不得不移民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