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参考(2)
也许是为了突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改变着人,书中一些人物的性格极为极端,如严监生的吝啬,范进的懦弱。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也可以看出当时官场的风气。不过历朝历代的官场,要说上上下下都是一派正气的,很难说会存在。毕竟明君也没几个。
这本书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的贪官污吏有很多,但也不乏充满正义,有高尚品格的人,如开篇的王冕。王冕出现在这本书里还真是怪异,他是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书中的他和古文里的他都是勤勉好学的。不过我最有感触的还是沈琼枝。她的机敏过人,沉着冷静从一开始乘上轿子就显露了出来。到之后的一系列事迹让我看出了她就是本书中具有抗争意识的人。
杜少卿也是这本书的一个正面人物,听说是有作者的影子在,他的存在体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有着作者心目中的高尚人格,沈琼枝在被迫害后也像他求救,杜少卿颇为欣赏她的斗争精神,称赞不绝。所以文人虽然相轻,但互相欣赏的也不少。
大多数人对功名利禄都存在着向往。古代人自然是有原因的。科举制的盛行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八股文的禁锢了文人墨客的出入,要么考取功名,要么隐居,或者平平淡淡,当个教书先生。
通过科举制度出来的人,有很大一批是贪官污吏,而且都有许多可笑又令人寒心的事迹。高要县知县汤奉活活枷死了一位老师夫,他的目的竟然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清廉”,可是,纵使他这样不择手段,民心肯定是失去了,再说,他一年搜刮了几千两银子,真是大大的讽刺。
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怎么样呢?我会不会被八股文思想洗脑?不过如果我真的生活在那个时候,应该不会去接触八股文的吧。为什么统治者们都没意识到八股文的危害呢?可能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朝廷百官上下串通,搜刮民脂。优秀的人才易被埋没,而百姓自然是苦不堪言。
所以说揭露社会黑暗的书,很得民心。
儒林外史读后感4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书中的英雄好汉令我敬佩不已。
《儒林外史》这本书共有五十六回,写了近四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的故事。这一整本书 以写实、讽刺和批判性的笔调,写出了许多文人在科举制度伤害下的悲掺命运。在这个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灵魂变得丑恶。他们可笑、可悲的虚伪与罪恶。同时,作者也热情歌颂了善良、公正与善良的人物,写出了作者对自己改良社会的美好理想。
书中,有些人和事总是让我无法忘怀。如范进,周进对做官如痴如醉,结果被折磨得人鬼难分。但中举后,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当了大官,别人对他们也越来越好。
其中有个叫匡超人,原先是一个很纯朴的青年,但是中了八股文的毒害以后,很快就堕落为一个坑蒙拐骗,甚至是出卖自己灵魂的恶少。其实,文人一旦中举成功,便会有许多人堕落为贪得无厌,毫无廉耻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
这本书运用了讽刺的修辞手法,通过传神的描写,把要讽刺的对象或明或暗的变现出来,让我们读者去细细品读。作者只用了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人的形象,性格,栩栩如生的描画出来。
另外,我建议你们去看看《儒林外史》,去看看贪官污吏的下场,去看看吝啬的严监生、阴险刁滑的严贡生······
儒林外史读后感5
书评/老道谈玄、高僧念经——吴敬梓《儒林外史》
作者/十生
1、一天读下来,阅读此书给人的感觉很独特。感觉上作者着笔不着意,用当代文学的一个概念来说就是作者的“零度介入”。
叙述给人一种干净利索不拖拉的爽利印象,未得见一处闲笔。曾有人说写小说就是敷衍,把一句话的事敷衍成一大段话,而此书断非如此。
另外,全书不见作者之影。看惯了许多小说中作者不停跳出来指指点点,纵是四大名著也隐约有此特点。此书整个不见作者臧否人物,只是一个个人物、一段段故事铺展开来,有如老道谈玄、高僧念经。
总体来说,此书读起来像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
2、说是讽刺科举,以我的阅读感想来说实是不能认同,讽刺科举只能算是其千百意蕴之一而已。甚至有种错觉:这人对官场对科举欣羡不已。有一点很好笑的是:每个人考中举人或进士、得了某个官衔之后就没了名字。比如我们现在叫人某书记某主任某主席某博士某教授。其实说这是讽刺也行,说这是欣羡似也不为错。
看起来,作者倒是对假名士讽刺较多,比如那些虚言不求功名、寄情诗文之人,也就是对科举制持否定态度又不成器且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不知这是作者矛盾的世界观的体现还是作为他理智的思辨。
3、严监生真的不是吝啬鬼,他大哥严贡生才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真是误导了好多人呢。这个话题可以做一篇文章来说了。不过做这文章又免不了“寻章摘句”,我是未做便怯了。
高中生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 读后感-酷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