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明朝那些事800字读后感初二

戴衔分享

当年明月颠覆了我对东林党的看法,让我感觉到以前我是不是太天真了,以为高居庙堂的东林党就都是好人,反对东林党的就都是坏人。当年明月让我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想这个问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明朝那些事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

最近我开始阅读一本书,它既不是某位名家的名著,也不是某位大作家的散文集,更不是哪些哪些没有阅读意义的闲散文字,而是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拿《明朝那些事儿》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对比,我觉得前者是更胜一筹的。《明朝那些事儿》的内容不像历史书那样死板,它可以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叙述一件事,也可以用现代的流行词来形容一个人,也会时常变化着花样逗乐读者。但它的严谨性与真实性却丝毫不亚于教科书:它引用了很多史书上面的原文,再一一详细地解释。有时作者为了真实地还原人物所处的场景,还自费去场景实地考察,用来更好地还原场景,得到更高的可信度。

《明朝的那些事儿》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轶事。最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明末叛将的名称。当时中原闹天灾,朝廷又没有过多的银子来救济灾民,灾民迫于生计,造反了。造反的首领是需要一个称谓以示区别的。可灾民们没什么文化,于是他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将领们起了很多搞笑的称谓。有叫“逼上路”的,有叫“鞋底光”的,“一块云”的,“三只手”的,也有叫“薛仁贵”“曹操”的。你说有趣不?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小事记述,以小见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海瑞买肉。海瑞一生清廉,只靠朝廷的俸禄吃饭,拒绝任何外来收入,所以海瑞家里并没有什么多余的钱,为了减少支出,海瑞一家老小都去干活,辛勤劳作,从来不买外面的东西。有一次海瑞母亲过生日,海瑞实在没有什么好东西给老人家祝寿,就去街上买了二斤肉。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惊动了全城,到处都有人在议论这件事情“海县令今天竟然买肉了!”海瑞买二斤肉就引起这么大反映,他的清廉可见一斑了。

《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这并不是偶然的。它以它独特的风格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把原来我们陌生的人物带到我们面前,使哪些真正伟大的人不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同时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直观地展现历史,深度解剖历史,以幽默的语言逗乐读者,给读者真正的阅读乐趣和使人们记住明这个朝代。这些,才是这本书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2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各代王朝不断的更迭,历史的车轮推动着我们不断地前进。时至今日,那些瑰丽的古代文化,我们虽然无法亲眼见证其生机与活力,但古人留下来的东西,都在讲述着他们独特的生活和神秘的往事。

疫情放假在家,我们除了上网课,也有充分的时间来充实自己,所以读一本好书是必不可少的,在假期,我同家长一起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是一套书,讲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如何建立明朝,以及创立后明朝各领域的发展改革。全书以幽默诙谐的语气讲述了大明王朝的兴衰成败,其中蕴涵了许多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经验,一旦开始阅读,便让人爱不释手。

整套书内容量很大,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人,那就是明代名将——于谦。这个于谦并不是说相声的于谦,而是明代的一位儒将。正统年间,能顾大军来犯,于土木堡击溃明朝最精锐的兵力,并活捉皇帝朱祁镇。当时,皇城将成为外敌的下一个进犯目标,大明王朝岌岌可危。王朝内部的大臣们乱作一团,而只有于谦一人保持清醒。从战前的各项准备,到战争在即的呐喊与豪迈,于谦自始至终都游刃有余冷静沉着。兵临城下,一道道军令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但又热血沸腾。他将北京城每个门分派给每一位大将把守,最后将德胜门——北京城的最北,也是最有可能被进攻的地方,留给了自己。从上到下这一套措施,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是他的沉稳威严,以及他给将士们带来的勇气与信心。而让人吃惊的是,这个发号施令的人是一个文臣,是一个向来温文尔雅,安安分分的文人。就在这样“不胜,就死”的力量的催动下,明朝以少胜多打败了外敌,守住了大明王朝的未来。

这一段历史,我反复看了很多遍,里面透露出来的信息让我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历史上的每个人都曾那么鲜活。在这世界上,有的人为自己的理想奔波,有的人为平民百姓而繁忙,有的人却贪图享乐,自私自利。人生于世界,所作所为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蛛丝马迹,古人的智慧和丰功伟绩一直流传到现在,这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物。他们的一举一动,一个想法一个谋略,都隐藏着无穷的智慧,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有太多让人着迷历史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

花了六个多小时看完第二本。平白直述的故事加上一些调侃的语气,使一段段历史生动地呈现出来。刀光剑影的战争,杀人不见血的宫廷权利之争;什么亲情,友情,爱情在权利面前都什么都不是。看那跌宕起伏的个人和国家命运,比起那虚构的电视剧精彩多了。

第二部的故事情节大概如此:朱棣虽然抢夺了侄子的皇位,但历史证明他是一个非常英明的皇帝。他和父亲朱元璋很像,精力充沛,勤勉治国。他的主要贡献是:修了一部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朱棣所做的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迁都,而迁都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朱棣做的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迁都。 他把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所以北京的故宫,天坛,北京今日的繁华都来源于朱棣的迁都决定。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控制北方边界。还有郑和的几次下西洋,与西洋各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他又亲自出阵,讨伐北方蒙古部落,平定天下。朱棣时代是盛世时代。

朱棣之后是他儿子明仁宗朱高炽。他是个仁厚宽人的皇帝,只可惜只做了一年皇帝就死了。在他期间,明代历史上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就此形成。杨士奇,杨荣和杨溥。

朱高炽之后是他儿子朱瞻基继位-明宣宗。他也是位好皇帝,勤于政事,恢复生产。灾明宣宗期间,文官内阁的权利越来越大,他们不但干预朝政,还批评皇帝。于是皇帝们只能用太监去制衡大臣。朱瞻基也只做了十年皇帝就死了。

之后是明英宗朱祁镇继位。他这一生用错一人,打错一战,使明朝处于很危险被动的局面。自己也被沦为人质。那人就是王振。后来由于于谦的出现,力挽狂澜,使明朝不至于沦落到北宋的下场。不过对于朱祁镇来说,他从皇帝到人质,最后平安回归,重新坐上皇帝的位置也算是历经风雨,尝尽人间冷暖。原来仁厚的弟弟朱祁钰从代理皇帝到六亲不认,坐上皇帝宝座,还有众叛亲离。所谓皇帝,真是孤家寡人,虽权利无限,然而其中的心酸更是无人知。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4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3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