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200字 >

战国策读后感1200字范文(2)

涵樱分享

作者

《战国策》用于编辑战国策的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罗根泽疑出于蒯通。这些文章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整理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并加以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三十三篇。姚宏、鲍彪、吴师道皆有注本。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战国策观后感4

这是一部闪着智慧之光的书籍,我惊异于谋臣策士们的谋略,惊异于谋臣策士们的雄辩才能,我更惊异于他们面对君王时的无所畏惧,沉稳大气。虽然有些故事是早已知晓的,有些故事是《芈月传》里已然播放了的,但这正好降低了我阅读的难度。虽是文言文,但有时感受到的语言的气势磅礴,雄辩有力,绝不逊于《孟子》。

诚然,以德治国是真理,然而,在国与国之间,却从来不以德而相安。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剩下的是赤裸裸的利益,利益至上。如果不是,強秦何以能出尔反尔,却屹立不败?陈轸看透了,所以,劝谏楚怀王联齐抗秦,可惜,楚怀王身在其中,王蔽之甚,最终相信苏秦游说,误以为可得秦六百里。可笑地与齐国决裂。后又因此嫌隙,不听陈轸之谏言,没有联秦抗齐,最终导致自己孤立无援。

有时,德是便于统治的砝码,可真当事情来临,需要的还是实力,权衡的还是利益。楚王何以一开首不听从墨子游说,原因即在这里。

现实生活不也如此吗?就像新房安装外挂衣架一样,上门的物业工作人员不能说不热情,游说的口才不能不叹服,可谓站在业主的角度,多方面多角度耐心解说,悉心陈情,可最终,安与不安,还是利益的权衡。只要我不是第一个,只要不邻里影响,只要不在乎小区外观影响,这方便自己生活的事,何不为也?

回想,有时德就和听话差不多。有时是优点,有时也可变成缺点。

还记得我第一次去婆婆家,大伙在厨房忙活,我怯怯上前:需要我帮忙吗?

不需要,你去看电视吧。

当时,我很听话地回房看电视了。

婚后,一年回一两次婆婆家。婆婆还是相敬如宾,我也依旧很听话,像做妈妈的乖乖女一样做婆婆的好儿媳。

需要我帮忙吗?

不需要,你去看电视吧。

结果就引来了背后的议论:说我不帮忙。

所以,有时,学生时代的优点,不见得会是一辈子的优点。

人情练达确实难啊!

芈月,真的那么善良吗?我曾这样问同事。

不会,只是社会需要正能量罢了。一个没有心机,没有手腕的女子,何以能统治秦国41年!

是啊,所以,是否又一次证明:德,有时在利益面前会退居二线呢?

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是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血有肉,可是,有些人却因为中考,因为高考,让爱阅读的孩子们眼泪汪汪,并告状到家长那里,说你的孩子读小说,耽误了学业。于是乎,去学校读书不能读书了。这难道不是利益高于一切的实例?我很难想象,热爱阅读的心灵被摧残后,她是否会因此与阅读绝缘。

想来,不知道是现实的残酷,还是教育的悲哀。然而,存在即合理。我们能做的就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尽量呵护,呵护幼小的心灵免受伤害;尽量练达,告诉孩子们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最出息的孩子。成长需要思考,成长需要兴趣。只要在成长的路上,确定自己在成长。

战国策观后感5

以前注意好久了但总也买不到《战国策》的全本,所以感觉读起来也没有什么意思?但是总感觉这本书要读一读,毕竟是点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瑰宝。没办法就打印了整版的《战国策》每天读一节。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易爆不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这是《战国策》中东周策,第二节。里面的计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战国时期,秦国之强大,如果美国现在在世界的地位。那么尽管宜阳兵强马壮,但是与强秦居全国之力来攻占宜阳,想比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所以无论怎么正面的防御,宜阳必失。在这种情况之下避秦之锋芒才是上策。所以在秦攻占一样以后,秦王嬴得了面子,周天子再去威逼利诱景翠,使景翠出兵,失去宜阳得到煮枣,景翠得珠宝,还感恩与周。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这种策略,虽与战略想比未必是上上策,但是也可以作为战略的极其有用的补充。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33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