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汉书读后感800字高中生参考

涵樱分享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汉书》读后感,欢迎查阅!

《汉书》读后感1

余日读汉书,常今日诵之,明日即忘,不得书中之要领,收效甚微,为加深印象,对纪传人物线条勾勒,又做练笔之余事,希冀坚持下去,以补余之愚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朝诗人王昌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歌颂的是汉代名将李广抗击匈奴,一生戎马的卓越事迹。

李广,甘肃秦安县人,出生在一个擅长射箭的世家,自幼习得射箭之法,他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他的一生与抗击匈奴紧密相连,与匈奴大小战争七十多次,在司马迁和班固的笔下,这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称赞李广有才气,天下无双,借匈奴之口称赞他为"汉飞将军",但终究没有晋封诸侯,最后落得刎颈自杀的下场。

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原因还要从李广自身说起,从史料中看出,李广的确为一名猛士。李广被匈奴军队生擒,身负重伤,能在生死关头,一跃而起,跳上胡儿战马,从数百匈奴追兵中逃出来,不得不称之为勇;李广在右北平(笔者家乡一带)与匈奴军队交战过程中,以四千军队对抗匈奴四万,博望侯张骞那一万人又没有及时赶到,在强敌面前,他手下的士兵吓得面如土色,体似筛糠,但李广能持弓箭意气自如,以一当百,士兵不得不服其勇。

这样一名在汉代声名显赫的将军,却未被封侯,最后刎颈自杀,李广自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李广自己虽然英勇无敌,但缺乏治军方法。在冲锋陷阵上,他能够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但带兵打仗上,他显然缺乏治军方法。《汉书》中记载,李广担任未央卫尉,程不识担任长乐卫尉,两人官职大小一样,曾经又一起为边疆太守,可谓相互了解。程不识治军严格,军队休息有管理,晚上有人巡夜,远处有人站岗;李广治军松散,人人自便,晚上无人巡更,文书做不到上通下达,虽然也有远哨,作为行军将领,这种悉听尊便的作风不是打仗的阵法。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只能靠蛮力,因此李广在带兵打仗中,英勇杀敌的情况居多,排兵布阵的情况很少,甚至在带兵途中迷路,这也是他身经数战却胜者无几的原因。

其次,李广勇有余而谋不足。在上郡战役中,三个匈奴的人射伤中贵人,李广不顾一切去追赶射雕人,一定要把他们杀之而后快,也许是自认为是神射手无人能敌。事实证明,他是一名神射手,也的确无人能敌。这三个神射手都败在了自己的箭下,但作为一名统帅,不顾自己将军的身份,放下身后的部队,结果被敌兵数千人包围,险些遇难。虽然他故作镇定,迷惑敌人,显示了他的勇敢,但这种铤而走险的方式不应该是一名将领所为。可见,李广和敌人比的是力气,而不是脑袋,也就是说他还没有上升到战略战术的层面,这也是他在众多战役中吃败仗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李广虽然名声很好,但他为人狭隘。有两件事,一是他做陇西太守时,羌族经常造反,他诱惑敌人八百投降,羌人投降后他又全部将其杀害;另一件事儿是他赋闲在家的时候,与人打猎回到霸陵,霸陵卫不让李广经过,李广怀恨在心,等到李广受命到右北平当太守时,他特意向皇帝点将要霸陵卫,结果霸陵卫刚到军中,李广就把他杀了。这种狭隘的性格对一个首领是十分不利的.,作为领袖,心胸要向匈奴地界的草原一样宽广,这样在行军打仗中才能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恰恰李广缺乏这种才能。

第四,李广急功近利,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请缨。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带兵出征匈奴,李广主动要求前往。此时,李广已经六十多岁,汉武帝觉得他年事已高,不想让他再到军中风餐露宿。作为一名老将,他应该知道沙场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也不是凭意气用事,一腔热血就能够喷倒敌人的。李广完全不顾这些,想在有生之年,凭借这场战争,凯旋回来能加官进爵,流芳千古。所以,在卫青将他由前锋的位置调到后卫时,他认为这是卫青耍的心眼,眼看着不让他有军功,而把前锋这块能建立军功的肥肉给了公孙敖,李广着实的不高兴,气嘟嘟的走了。结果在行军中迷路,无功而返,自认为无言见武帝,才拔剑自杀。

当然,作为一代名将,李广身上的闪光点还是很多的,司马迁饱含深情,赞颂了这位抗击匈奴的名将,笔者仅就其失侯原因做了些分析,不当之处,请拍砖指正。

《汉书》读后感2

《汉书》的特点之一,就是引用的《诗辞歌赋》比较多。这方面我主要是针对《史记》而言的。

在《史记》中,除了《屈原贾生列传》和《司马相如列传》之外,鲜有其他《诗辞歌赋》被长篇大段的引用。而在《汉书》中,这样的情况就比较普遍。甚至如《外戚传》这样的深宫新闻类传记,竟然也有大段文辞优美的《汉赋》出现,这不得不让我这个读者感觉十分意外。大家都太有文化了。这就是我的第一反应。而且事实是,真的都写的不错,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本文的主体就是一首《汉赋》。名字叫《自悼赋》。这个名字其实是后人帮它取的,因为它原来只是夹杂在《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婕妤传》里的一个段落而已。然而由于这段文字写的过于突出,所以后人才干脆单独为它起了个名字,这名字当然也间接的来自于《汉书》,因为在这段《赋》之前,班固是这么写的:“婕妤退处东宫,作赋自伤悼”。所以这个《自悼赋》的名字,就是从“作赋自伤悼”这句话来的。

这首《赋》出自一个女人之手——“孝成班婕妤”。你很难想象一个后宫嫔妃能写出如此高规格的《汉赋》。当然,班固在《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婕妤传》中早已做了铺垫,班固形容“班婕妤”是:

“婕妤诵《诗》及《窈窕》、《德象》、《女师》之篇。每进见上疏,依则古礼。”

看到了吧?人家本来就功底深厚,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汉赋》来,其实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而我竟然会感到意外,只能说,我是对班固的打伏笔能力准备不足,被一下子吓到了。不过,意外一次属于人之常情,如果一直都感到意外,那只能说是少见多怪了。当然,除了文笔之外,这篇《自悼赋》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作者投入的感情极深。充斥在全文的字里行间。下面,就让我们来细细的解析一番。

解析当然要先从背景说起,没有人是会无缘无故的幽怨的。

这事还得从赵飞燕姐妹专宠开始说起,这里我直接引用《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婕妤传》的段落,如下:

“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自微贱兴,逾越礼制,浸盛于前。班婕妤及许皇后皆失宠,稀复进见。鸿嘉三年,赵飞燕谮告许皇后、班婕妤挟媚道,祝诅后宫,詈及主上。许皇后坐废。考问班婕妤,婕妤对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上善其对,怜悯之,赐黄金百斤。”

由引用的段落可见,班婕妤其实之前已经度过了一个鬼门关,好在一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瞬间消除了汉成帝对他的怀疑,再加上汉成帝本来就是个随性的人,所以非但没有见废,反而还被赐黄金百斤。

虽然这事并没有对班婕妤造成什么大灾难,但是还是对她的心理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她被吓到了。再加上此时她已失宠,所以权衡再三,班婕妤决定,退处东宫,供养太后。汉成帝同意了她的请求,而这篇《自悼赋》,就是在她“退处东宫”的时期写成的。全文共三段,如下:

第一段第一句:承祖考之遗德兮,何性命之淑灵,登薄躯于宫阙兮,充下陈于后庭。

“祖考”是“祖先”的意思。

“何”其实是“荷”,“负”的意思。

“淑灵”是“美善灵慧”之意。

“下陈”是“后宫中地位较低的姬侍”。

所以第一段第一句的意思是:承蒙祖宗的遗德啊,成就了我美善灵慧的端正品德,让我这个微贱的女人得以进入皇宫啊,在后宫中做一个地位较低的姬侍。

第一段第二句:蒙圣皇之渥惠兮,当日月之盛明,扬光烈之翕赫兮,奉隆宠于增成。

“渥”是“厚”的意思。

“翕赫”是“盛大”的意思

“隆”是“大”的意思。

“增成”是“增城舍”,是班婕妤原来居住的宫室。

所以第一段第二句的意思是:承蒙皇上的厚恩啊,让日月之光照耀我身(谓得幸于汉成帝),(汉成帝的)光芒照耀的如此盛大啊,让我在增城舍被天子宠幸。

第一段第三句:既过幸于非位兮,窃庶几乎嘉时,每寤寐而累息兮,申佩离以自思,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

“过幸”是(汉成帝)过于宠幸之意。(《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婕妤传》原文本有“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之词,幸福来得如此突然而猛烈,班婕妤之《赋》所言非虚)

“非位”是“班婕妤”原来只是一个“少使”,突然大幸,为“婕妤”,自然让班婕妤自己也感到,是“非位”了。

“庶几”是“差不多”、“几乎”的意思。

“嘉时”是“美好的时光”的意思。

“寤寐”是“醒和睡”的意思,一般皆指“日夜”,句子出自:《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累息”是“惧怕而喘息”的意思。

“申”是“束”的意思。

“佩离”是“系结女子上衣的带子”的意思。

“女图”是指“古代描绘各类模范女性的图画”。

“镜监”是“鉴察而警戒”的意思。

“顾”是“拜访”的意思

“女史”:以知书妇女充任。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等事。

所以第一段第三句的意思是:既蒙厚爱身处高位啊,我几乎感觉天天都是美好的时光;(但是),每个日日夜夜我都感觉格外的惧怕,甚至喘息到无法自已,(我站起身),束紧衣带,陷入沉思;(我)铺开《女图》以鉴戒自己的言行,还常常拜访“女史”,和她一起探讨《诗》,(以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

第一段第四句:悲晨妇之作戒兮,哀褒、阎之为邮;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虽愚陋其靡及兮,敢舍心而忘兹?

这句,应该都是“班婕妤”在和“女史”的探讨中,所抒发的感慨。全句前半都是典故,注解如下:

“晨妇之作戒”,按照《汉书》的注,此句取自《尚书·牧誓》,云:“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牝鸡”就是母鸡,“索”就是“尽”;全句本意为:“母鸡打鸣,全家败落”;如若引申开来,就是“妇人干政”之意。

“褒”是“褒似”之意,《诗经·小雅·正月》有“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之诗句。说的就是红颜祸国。

“阎”就是“艳”,《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有“阎妻煽方处”。“阎妻”就是“美貌的妻子”,“煽”是“炽热”,“方处”应为“正当时”。一般认为,这首诗的“阎妻”亦是“褒似”。

《汉书》读后感3

在元朔二年春正月,汉武帝下达了一份著名的诏书,其原文如下:

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籓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摘录于《汉书—武帝纪》)

这份诏书,其大意就是将原来诸侯国只能传给嫡子的规定,加以放宽。如果诸侯王想将土地分给不止一个儿子,只要打报告给皇帝,皇帝会亲自审阅并批复。这样,诸侯王就不用每天头疼怎么给小老婆的儿子留遗产的问题了,诸侯王家也会更加的和睦。这样人性化的诏令,当然会招致所有诸侯王的欢迎,所以一经推出,就皆大欢喜。

之所以会推出这么一份诏书,这还得从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说起。之前,由于汉朝推行的是诸侯国嫡子继承制,也就是说,一个诸侯国只有一个儿子可以继承。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除非没有儿子(这种情况,封地会被中央没收),否则,诸侯国的大小世世代代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而随着国力的不断发展,每个诸侯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也会越来越强,慢慢的,就会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再加上汉朝成立之初,刘氏亲族人数不多,导致诸侯国往往都比较大,于是,随着诸侯国不断的发展壮大,藩国的威胁,便自然而然的提上了皇帝的议事日程,变成一件不得不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了。而汉景帝执政时期,晁错就提出了一套解决办法。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3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