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读后感800字左右参考
读了这本书,我为英子不幸的童年而悲伤流泪;被英子坚毅刚强;被我现在所拥有的生活高兴而满足;被英子乐观的生活态度所鼓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城南旧事读后感,欢迎查阅!
城南旧事读后感1
一个“旧”字,就让我感受到它深刻的含义:老屋的瓦片;大河边垂首的杨柳;树下的枯叶;店门上的老门牌;围墙边摆放的破酒坛……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回忆童年,有许多梦一样的故事。读着《城南旧事》,仿佛身临其境:东阳下的骆驼队,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蹲在草丛里的厚嘴唇小偷,漂亮爱笑的兰姨娘,井边的小伙伴妞儿,爸爸的好友德先叔,和英子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父亲。不管人、物,他们都和英子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英子记忆里深刻的人物。
但是这些人都在童年匆匆的脚步声中离去了,消失了。童年的故事,就此破碎,所以,童年的每时每刻都是重要的,快乐的,美好的。相比之下,虽然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但英子的童年却十分精彩、戏剧化。她童年遇到的每一件趣事都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她的童年故事真实、纯朴,那样的纯净淡泊,弥旧温馨。书中,英子遇到了很多的人,其中我印象极深的是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刚开始,我还为英子捏了一把汗;真担心英子会不会被秀贞伤害;后来我知道妞儿就是小桂子时,不禁泪如雨下——母女俩终于重逢了!秀贞准备带着妞儿去找思康叔,英子就把钻石表盒金手镯送给秀贞……读到这里,我大为感动:小小年纪的英子就懂得关爱、友谊。怪不得英子的童年是精彩的,原来是英子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所以她的童年才幸福。
那才是无忧无虑的快乐。我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房间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无法散去。读完此书,我深深体会到了英子童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每一种感觉我都不会忘记。现在,我已经六年级了,即将告别我快乐无忧的童年。
《城南旧事》就如苦涩中的一丝香甜,把我们拉回了过去,回忆童年。花儿谢了会再开,一曲终了还可以再从头,但是童年一去再也回不来了。
城南旧事读后感2
你的童年是不是也像林海音一样丰富多彩,有喜有悲,应有尽有呢?你是否也曾感受到自己朋友与亲人去世的滋味和苦楚呢?你会像林海音一样勇敢去面对人间的酸、甜、苦、辣、咸吗!
出生在日本大坂的林海音5岁到了北京,她的童年、少年、青年都在北京度过,长大成人后,十分怀念童年的一切,于是写下了传世名作--《城南旧事》。
看了这本书,故事中的“疯女人”秀贞,满身是伤的妞儿,蹲在草地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骑小驴回家的宋娘......他们的身影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我们看海去》这节,这个故事讲了英子帮方德成和刘平在空草地上捡球时,在草丛中发现了一个人,爱好交际的英子很快和他交上了朋友,并且天天找他聊天,从谈话中知道他因为小时候不好好读书,长大后没有出息,但为了养活妈妈和供弟弟上学,才落到现在做小偷的这般田地,他虽然后悔莫及,但为时已晚。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真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啊!所以,正在少年时代的我们,只有抓住美好的现在,不断充实自己,学习知识,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李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时候的李白非常调皮,总丢下书逃学去玩,有一次,小李白在玩的时候发现一个老妈妈正在用一根铁棒磨针,“用那么粗的铁棒能磨出针吗?”,李白惊讶地问道。老妈妈坚定地说:“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听了这句话,李白明白了一个道理,从此就再有没有逃过学,开始认认真真地读书了,最后成为了唐代著名的诗人。
一本好书就像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果真如此,读了这本《城南旧事》,我觉得真是受益非凡啊!
城南旧事读后感3
童真·发奋·理想——读《城南旧事》有感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林海音抱着对童真的热爱与对现实的期待,写下了心血之作――《城南旧事》。
林海音五岁随父母来到了北京城南胡同里生活,一住就是25年。《城南旧事》所记述的便是这25年中的琐忆。在书中,“英子”(林海音)与惠安馆“疯子”秀贞、常遭毒打的妞儿、草垛里的小偷、朝夕相伴的宋妈、因肺病而逝世的爸爸度过了富有戏剧性的童年生活。
秀贞常倚着惠安馆的门墙,对过路的小孩子总是投以灿烂的笑颜,只为了怀念幼年走失的小桂子。生活对秀贞从不心慈手软,她却在苦痛与悲伤中学会温柔对待世界,用怜惜回忆着伤疤。
“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正当英子满心欢喜地领过小学毕业文凭,挚爱的爸爸却再也抵挡不住病魔的侵蚀。随着石榴、夹竹桃的叶子片片垂落,爸爸的呼吸渐渐微弱,意识渐渐模糊,最终,他带着对英子深沉的父爱与对生活的留恋,向世间告别。至亲的人永远离开,仍是孩童的英子如何面对这跌宕起伏的人生?她再也看不见父亲慈祥的微笑,再也听不见父亲深切的教导,再也触摸不到父亲温热的手掌。英子也曾坠入谷底,撕心裂肺地苦苦求救,祈祷这只是生活的一个游戏,一场梦境。但现实总是无情,神灵永远都看不到人间的苦难。在悲痛中,英子还是重拾了对生活的勇气。因为她明白,如果生活不能总让自己热爱,那就让自己主动热爱生活,感恩生活带给她的磨练与伤痛。正是有这样的信念与心态,英子蜕变成了独当一面的“小大人”。
英子的童年有欢笑也有泪水。正如我们的孩童时期,有纠结也有笑语。
我们总是抱怨作业多,抬头与埋头所见的都是“语数英”;我们还埋怨老师严厉,呼喊着要寻求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我们何曾记得那一句句深刻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殊不知,读书,是获取智慧成本最低的方法。更何况,小学的课业较之漫长的人生之途,它根本算不上一道“障碍”。放眼未来,我们的学习生涯还很长,以后的知识未必容易消化。故此,我们应该向英子学习,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给予的挑战。等到我们老去,再回首,身后定是一片花海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