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我的大学读后感高中一年级心得

戴衔分享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中,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的大学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我的大学读后感1

今天,妈妈和我一起去黄埔书店买了不少书,有《童年》、《在人间》、《母亲》、《我的大学》……其中在这些书里,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大学》这本书。

《我的大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高尔基在上大学的时候,高尔基的父母亲去世了,但高尔基仍然还不断的坚持学习和读书。

想想自己,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还不用功去读书是没办法解决困难的,我们以后到了社会是不会等着你的,只要你差一点儿都是不能工作的,因为你的资格不够,所以是不能工作的。只有我们上课认真听讲,不开小差,遇到不懂的问题能马上告诉老师,让老师帮你解决困难,这样你不断的学习才能有很大的进步。

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要向高尔基这样勤奋好学的精神,使我懂得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从每一分每一秒做起。大家行动起来吧!

我的大学读后感2

《我的大学》这本书的作者是高尔基,他记载着高尔基在大学中的生活。不管在苦难和幸福面前他总是那么的执着。

高尔基总是把书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分享给他的玛亚戈,玛亚戈这个人物对高尔基的影响很大。正是因为她,他更喜欢读书,他的胆子越来越大,能与一切邪恶作斗争。最主要的是他热爱学习,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在那时候,有些都人都相信上帝,唯有他一点也不相信上帝,同时他也非常善良,乐于助人,在别人有困难时,他会默默的帮助他。

高尔基生活与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见一些警察们到这里来翻这翻那,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再看禁止看的书。不久,高尔基的一位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位开杂货铺的老板,名叫捷林柯夫。当他看到那满密室的藏书,高尔基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他经常在这里如饥似渴的读书,所以他结了许多的朋友。这让他感到高兴万分。

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无法实现的。他住在贫民窑里,为了谋生,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作坊里干活。这使青年年代的高尔基更多地接近了搬运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密切了和他们的联系,更深切的体会到受剥削。受压迫的痛苦,增强了争取解放的革命欲望。他读马克思的书,接受革命理论。他还不断地发动工人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虽然在这个时代中,由于反动势力的猖狂,革命斗争常常遭到失败和挫折,使得高尔基有时悲观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群众的共同斗争中,高尔基受到了锻炼,革命思想日已形成。高尔基就在这样的“大学”中,成长起来了。

高尔基从小就受苦,但是他没有放弃。面对苦难的生活,他没有一点抱怨,他善良的心充满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难的日子很漫长,他对自己说:“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了,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救渡,也不渴求偶然的好运降临,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平原又有险滩。在学习中也没有常胜将军,但是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拼劲,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困难,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读了这本书使我对高尔基大学生活的苦难,感到万分同情。我从内心佩服高尔基,佩服他所拥有的坚定革命理想,敬佩他人格与信念,特别是在他自己苦难的大学生活中,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我的大学读后感3

面对不满的现实,阿廖沙陷入了“我该怎么办”的深思,尽管他读了大量的理论书,却并没有从中得到结论。在青少年的时候,阿廖沙也曾经幻想着要去做一个劫富济贫的强盗,可是,这毕竟只是想想罢了。 

 原先一直在贫民窟和码头上艰难生存的阿廖沙,直至结识了革命者,参与了革命活动,才让他有了一些答案。这所社会大学,让阿廖沙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同时,在碦山大学,阿廖沙也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比如民粹派革命者,知道了农民的生存现状,明白了革命道理,因此答案才逐渐明晰。 

 不过读完了书,我也在问自己我该怎么办。我没有像阿廖沙一样遇到令自己不满的现实,因此也是对于自己的未来更加的疑惑:“我该怎么办?” 

 想着,想了很久却也没有答案。当然,我自然不会像阿廖沙那样,甚至想要自杀。但自己心中也是很困惑,我应该怎么办呢?  “未来我会怎样呢。我会一直学下去么,那么我要做什么呢,什么工作会比较有趣。”这些问题在困扰着我,让我对未来也很是迷茫。  

可想着便释然了。我何必要为难自己,去想这个问题呢?  

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那便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正处于人生的青春年龄的我们,自然要做的,便是拼搏青春,不为自己留下遗憾啊。当在课本中遨游的时候,就知道了我该怎么办。  

那是张敬悬梁、苏秦刺骨,在月光中知道的。  那样是张衡借光夜读,在苦读中知道的。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