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00字初二范文(2)
其实这本书我之前已经粗略的读过了一遍,但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决定再看一遍。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是一位神秘的导师给主人公苏菲写的信中的内容。且说第一个问题——“你是谁”——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我不就是我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难道这不容易回答吗?但仔细一想,如果我的名字换成了其他人的名字,那我该如何证明我就是我呢?第一个问题不仅把苏菲给难倒了,也把我给难住了。第二个问题,我就更不知从何说起了。类似于这种的问题还有很多,而这些问题便是哲学。
在平时,你有去想过这些哲学问题吗?反正,我是没有想过,在平时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我并没有心思关注这些问题,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哲学甚至只是闻其名,而不知其意。但当我接触到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哲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作文,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
人为什么不会飞呢?对于这个问题,你可能会说:“人当然不会飞,这不是基本的常识吗?”对,这的确是一个常识,这是我们逐渐习惯于这个世界而得来的,可当我们知道的越多,对于这个世界,也就越不感到新奇,认为世界是理所当然的存在。那么,我们假设人如果在某一天突然能够飞起来,如果你见到这种场景,你也许要感到害怕,但是对于刚触世不久的小孩来说,也许还要拍手叫好呢!
世界就像一只兔子,你我都是他身上的生物。所有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的顶端。刚开始,我们都感到非常惊奇,但年纪愈大,也就愈习惯于这种惊奇,我们正从细毛的顶端爬向兔子的皮毛,愈陷愈深。正如我们对待世界一样,愈加习惯,愈加迟钝,对于世界的美妙无动于衷,丝毫接收不到。
这个世界太美,太神奇,但当我们愈加习惯于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愈加感受不到,小草在我们眼中不屑一顾,花儿的绽放无人知晓……可见过于习惯世界,未必是件好事。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
每天11点农场主会按时给火鸡投食。聪明的火鸡,通过99天的观测,发现了这个伟大的定量——每天11点天降美食。结果到了100天,恰逢平安夜,农场主把火鸡烹饪了。
这是英国哲学家波特兰·罗素提出的“农场主假说”。这个理论我曾在三本书都有遇见。《黑天鹅》、《三体》,还有刚刚读完的《苏菲的世界》。
作为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作者乔斯坦·贾德通过主人公苏菲的视角,带领读者畅游了一遍西方哲学的蜕变历程。重温哲学前辈的高光时刻,见识伟大的智慧。
说到哲学,你脑海中大概会浮现出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到哪去?这些深奥晦涩的终极命题。而《苏菲的世界》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书,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对于西方每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家及其哲学体系,仅仅只是浅尝辄止。
虽然只是粗鄙地了解一下,对于我这个普通读者来说足够了。每个时期哲学讨论的话题都不尽相同,重要的是前人的思考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除了按照时间顺序对西方哲学进行扼要简述以外,不断反转的故事情节也很吊人胃口。主人公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只不过是一本名为《苏菲的世界》的书籍中的两个虚拟角色。而这本《苏菲的世界》是少校给女儿席德15岁的生日礼物,以此作为课外读物。当然少校和席德也是作者虚构的两个人物。
之所以把这本科普读物,写成俄罗斯套娃式的叙事结构,想必作者是在暗示读者:不要被习以为常的真实,束缚了我们的思维。
苏菲和艾伯特知道自己是少校笔下虚构的人物,作为读者的我们也知道少校和席德同样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苏菲和艾伯特之于少校和席德,读书笔记www.yuananren.com少校和席德之于乔斯坦·贾德和读者,谁是真实的人类,谁又是被人类创造的虚拟人物,这本身就是一个可怕的哲学问题。就像农场主假说中傲慢的火鸡,绝对不会相信“每天11点天降美食”这个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是人为操控;傲慢的我们,同样不会相信“四季轮回打雷下雨”这个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是上帝之手的玩弄。
当你质疑有没有外星人的时候,你怎么能确定此刻外星人没有在做“有没有地球人”这方面思考?哲学的魅力便在于此。让人类明白自己一无所知,抱着质疑一切的态度,虚心向大自然学习。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
实际上《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早买来,可因为各种原因,我让这本书静静的躺在书橱里,把它忘的找八国来到。直至这一假期,老师说除开必读书籍也要阅读文章其他随意选择的推荐书目,.我在书橱里翻箱倒柜,把这部一不小心忘却了好长时间的《苏菲的世界》拿了出去,刚开始细细地赏读。
《苏菲的世界》是由丹麦著名小说家乔斯坦?贾德著作。十四岁的美少女苏菲某一天放学后回家了,出现意外的发觉邮箱里放着神密的一封信。沒有写寄信人的姓名,也没贴纪念邮票。上边只是写着——你是谁呀?——全球从哪里来?就是这样,苏菲在一位未曾谋过面的神密老师的引导下,踏入了哲学的大门口。此外,苏菲持续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信件,全球像疑团一般在她眼眸进行。
可以说,《苏菲的世界》彻底能够作为哲学启蒙教育书来阅读文章,肯定能使你获益匪浅。此外,这书的小说集一部分,苏菲所历经的一系列古怪的事儿颇像侦探故事,再加上另类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使我们迷恋在其中。
针对这本书,我感受深刻的,莫过苏菲的老师给苏菲的名叫怪异生物的一封信,上边提到的有关小兔子的形容,我感觉确实再适当但是了,十分适用大家如今包含小孩子,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一个失声痛哭的宝宝刚赶到这一全世界,对万事万物都觉得好奇心,用独特的目光应对着这世界。那麼她们就如同生长发育在小兔子细毛的顶部,她们诧异于诸多事情。可伴随着年纪的提高,持续的闯荡,持续的前行,也就愈来愈深层次小兔子的皮毛,往那层最舒适的皮毛走区,因此,她们就在那里国泰民安,觉得十分拘束,不员再探险爬回敏感的兔毛顶部。只有哲学家才会踏入这风险的一步,在其中有的人掉下去失败了,但有的人死缠绕着兔毛没放。可这些窝在舒服绵软的兔毛的最深处,畅快吃吃喝喝的大家却仍然在探讨她们一尘不变的话题讨论:某某某蔬菜水果如今是啥价格?……一系列家中的琐碎,放到她们的口中,就相当于嚼一块口香糖那麼有劲头。
所以说,我们要从零碎的生活起居中走出去,不必只考虑与此刻的舒服溫暖,泡在蜜獾虽然痛快,但那会逐渐磨去你的信念。大家不如去闯一闯,看一下世界有多大。在兔毛的最顶部,再一次以好像乍见的目光扫视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