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1500字5篇(2)
“将!你完啦!”仅是下棋的茶客完了吗?
民初——动乱
北洋军阀割据之时,“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尽管裕泰茶馆经掌柜王利发的改良,让烂肉面与醉八仙大画等皆成为历史,换上了新鲜的物件,尽管他紧随时代的风向往新的道路发展,却也终究只是个茶馆,竟担当得起“硕果”二字。过分夸大了吗?其实不然。普普通通的茶馆都已是那个社会的硕果,不正是因当时有价值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吗?于是便有极深的极广的社会黑暗自这个词中涌动出来。
当报童路过茶馆卖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王利发只这样发问。他问这话时我瞧见他心中的希望如烟花般升起,却在转瞬的绚丽后回归至黑夜里去了。希望的短暂只因“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细细再读一遍这问话,闭眼间便仿佛看见世间混乱之景。北京城中这普通却也不平凡的大茶馆在这样翻涌的波涛中浮沉,有一颗祈求和平与安定的心在茶馆中切切地发问——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革命——未完
秋,万物萧瑟。曾经的茶客与掌柜连着这裕泰茶馆都在风雨中渐渐褪去了风华,正如同这季节,树叶枯黄,片片凋落,无声无息。
茶馆之中唯一惹眼的就是“‘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字也更大了”以及““‘茶钱先付’的新纸条”。这“莫谈国事”的纸条自维新变法失败那时延续至今,倒也是茶馆一特色,是掌柜王利发无奈下的生存之道。纸条越来越多,字越来越大,都只因世道愈发混乱,国情如无情潮水源源涌来。王利发无法让中国平静下来,只有满腔的愤恨使他张贴起这一张张的纸条,只愿那所有的混乱不在茶馆中响起它的余音,只愿茶馆少受一丝一毫的牵连。至于“茶钱先付”的字样也无外乎是生活所迫。
末了。王利发、常四爷与秦仲义,三位年老色衰之人,历尽沧桑,聚于茶馆。“日本人在这儿,二栓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吧?谁知道(惨笑)哈哈,哈哈,哈哈!”“七十多了,只落得卖花生米!个人算什么呢,我盼哪,盼哪,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可是……哈哈!”“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怎么又变成了逆产。仓库里(指后边)有多少货呀,全完!哈哈!”
每一个感叹号,每一声惨笑中,都有多少道不尽的辛酸与无奈啊!当真是要“欲语泪先流”了。他们只是最平实的百姓,在一次次革命与动乱中饱受其害的他们,只不过希望国定家平罢了。这是最简单的,却亦是最奢侈的愿望。他们已在一个个的人间惨剧以及那看不见真理的悲哀中耗尽了所有气力。于是在此,未亡的人们呐,为自己撒起纸钱,祭奠自己的过去与未来——皆是黑暗,向这凉薄的中国道声最后的再见。
执笔——悲愤
茶馆,茶馆!淡淡茶香缭绕中的,是败落的北京,是凄凉的百姓,是无尽的怨与悲。这万千之景中藏着作者怎般的心与愿呐!他是老北京惆怅的孩子,生于此,亦长于此。他亦是炎凉世态的画家,笔墨挥洒尽现实的苍凉。他睿智的双目看见北京沉入深渊,臂膀却拉不回她。他敏锐的双耳听见百姓的惨剧,双手却无力挽救。他的心淌出血来,连夕阳都愈发红艳。我望见他的眼里,有什么在翻涌,那是无尽的悲哀与怅恨,同情与无奈。我又看见他的双手,紧紧攥成拳,似乎连心都在颤抖,牵动了那么多的从未止息过的呐喊与希望。
是的,希望。那希望是黑暗里亮起的明灯,久旱之地终至的大雨。是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悠悠地行,清澈的溪水鱼儿在水底投下阴影。是日升之时遥远的一声鸡鸣,日落之地繁华的街市华灯初上。那份永恒的希望啊,是万人皆向往的美好与安定。
于是,这位历尽生活酸甜苦辣,眼睛通透,心眼纯净的人呐,执起了他的笔,他的武器。他要将他的灵魂,就着那份同情、愤然与希望,统统融进茶香里去。他要让复杂的老北京缩影于社会的极小的角落——茶馆,让当时的人以至后世明了他的心。
他是老舍。老北京的赤子。
终曲——余韵
剧已终了,意尤未散。我把心神从裕泰茶馆中抽离出来,感叹这前后几十年,只一字——悲。徒留我心生万般感慨却难言于口,难书于纸。(
《茶馆》读后感5
在这个周末,我手捧一杯热腾腾的菊花茶,独自一人满足地在宿舍里欣赏我期待已久的老舍的话剧《茶馆》。这是一部三幕话剧,讲述的是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到北洋军阀割据时以及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北京城里一家茶馆兴衰成败,其实老舍先生是将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矛盾、冲突对立等都浓缩在了这个裕泰茶馆里,观罢就犹如我杯中的菊花茶,虽已喝完却唇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在《茶馆》这部话剧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欣赏的角色就是裕泰茶馆的老板王利发。年轻精明的老板王利发,为了让父亲的茶馆在他的手上发扬光大,委曲求全、八方应酬、左右逢源,然而最终却躲不过残酷的命运,只能随着他的茶馆一起被无情的社会所吞噬。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从戏剧的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的眼球。这部话剧对王利发的评价是:真真假假,千变万化,只求饱暖,太平天下。一开始,我觉得王利发是一个挺善良的好人,因为在第一幕中有一个场景是穿着邋遢的唐铁嘴进入茶馆想讨碗茶解渴,王利发开始觉得肮脏的唐铁嘴会影响他的生意,尽管不相信唐铁嘴的算命,王利发还是找找了个座位给唐铁嘴坐下并送了碗茶给他喝。在这一个片段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王利发对唐铁嘴说:“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这句话体现了王利发深深的无奈,清政府的懦弱无能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而王利发就是被压榨的老百姓之一,再加上将祖业发扬光大的迫切心理,他内心的苦闷和压力也许是无比巨大的的,从他这句无奈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听出几许沧桑,几许无奈。这也是我欣赏他的理由之一,在当时这样一个无情的社会中,王利发还是一个心存善意的人。
其次我认为王利发是一个左右逢源,但同时却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因为在第一幕中有一个场景是二德子和常四爷打架,王利发并没有直接阻止争吵的发生,而是左一个哥们儿,右一个德爷,加上演员那炉火纯青的讨好的嘴脸,简直就是把王利发八面玲珑的性格凸显的淋漓尽致,害怕因为得罪人而失去客人的他,只能一边弯腰一边讨好,连松二爷打碎的茶碗他也不需要本人来赔。尽管我觉得他的内心也许是不愿意的,但是为了祖业,他什么都可以忍受,什么都可以去做,所以在这个左右逢源的嘴脸的背后,我对他更多的不是耻笑,不是鄙视,其实是同情,面对这么的清政府,连人都只能苟延残喘地生活,王利发是处在这个社会底层的一个小商人,除了为自己谋生计之外还要时刻想着怎么兴旺祖业,其实真的很不容易。我看的时候心中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呐喊,其实这也许并不是他的本意,只是为了生计为了祖业,他没有选择,渐渐地也就成为了这样的人。就像他说过的那句话一样:“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其实在这个黑暗的社会王利发也许感到不知所措,父亲的突然去世把他逼上了死守祖业这条路,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按照父亲所说的去做,最终成为了那样一个只会阿谀奉承、左右逢源、年轻精明的小商人。
王利发是一个很谨小慎微,委曲求全的人,对待不同的人他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他在这点上是很聪明的.。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二幕中可以看到在面对难民的时候王利发的态度是不满而且置之不理的;在面对巡警的命令和敲诈的时候,他也是应对有道;在面对自己公寓的租客崔久峰的时候,他更是能够耐心地听他的牢骚,尽管我知道在他内心也许不一定能听懂,但是他也会装得好像能够听懂,并不时给予一些阿谀奉承的话。这些都体现了他委曲求全,八面玲珑的处世之道,别说在那样一个黑暗堕落的时代,就是在今天这样发达的时代里,这样的处事方法对他来说也是能够得到一些好处和避免一些麻烦的。
再者,王利发还具有当时社会大多数底层百姓所具有的特点:胆小怕事以及自私。虽然他的确是很同情那些因为贫困而不得不贩卖自己女儿的苦难民众,但是他也怕帮助了他们之后会给自己惹来麻烦,而且也觉得像他们那样的人根本管不了这么多,苦难的民众天天有,而且只会越来越多。我记得他对常四爷说过:“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对了!谁也管不了!”是的,他虽然同情,可是同时也胆小害怕,更因为只想顾着自己的自私念头作祟,所以当面对难民围在他的茶馆门口,巡警到来的时候,他是选择将那些难民赶走而不是保护他们。还有李三和康顺子等人的困境,他虽然也深表同情,但是他能做的也是很有限的。这也并不能全怪他,怪也要怪这个黑暗的时代使他的心灵变成这样,有时候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他并不是一个人,他还有他的祖业要靠他,所以他还不能倒下。但是尽管他这样精明,这样隐忍,这样委曲求全,这样八面玲珑,这样胆小怕事,最终也还是敌不过各种反动势力的压迫,只能悲痛地带着自己的茶馆一起凄凉的死去。
我认为王利发还是一个不甘屈服的人,是一个努力的人,随着三个时期的变化,王利发在不断改良着自己的茶馆,只为了让自己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不要让茶馆破产倒闭,不要让茶馆被别人抢了去,在那么无情艰苦的时代,王利发还时时想着如何改良创新,他愁苦,他愤恨,可是他不甘愿就这样放弃,他不甘愿看着自己苦心经营一辈子的茶馆就这样败在自己的手上。可是那样一个黑暗堕落的时代,那样一个无能的政府,再多的抵抗都是没有用的,都是敌不过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努力地挣扎着想要在这个乱世生存下去,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我看到这部话剧的结尾部分的时候,我真的很心酸,很悲痛,很不忍。不由得想起王利发说过的那句话:“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看似平静的表情内心充满着的是无穷无尽忧愁愤恨和无奈委屈,是啊,一个小小的底层百姓能怎么办呢,他的力量能有多大呢,最终还是逃不过反动势力的吞噬。王利发不忍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支撑的祖业竟然要被霸占,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在做什么挣扎,只能是在当茶馆还属于他的时候,选择死在了他最安心的地方,也是他的最终归宿。王利发这样一个矛盾而悲剧的社会底层人物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他的力量那么弱小,他没有什么太高的奢望,也只不过是一个逆来顺受,精于算计的小商人,始终还是落得个悲惨的结局,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总之,王利发这样一个拥有独立个性和特色的人物,是我在这部话剧中最欣赏的。
《茶馆》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