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围城读后感大学作文
《围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一是社会批判层面。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围城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围城读后感1
爱像一座大大的城,围着我这小小的人。——题记
也许爱太广,使我身在其中仍在寻觅;也许爱太深,让我无法理解它的真谛。
凄风,苦雨。毫不留情的蹂躏着我。我像一棵小树苗,被风吹的东倒西歪,被雨打的伤痕累累。手上拿着那考卷,心如刀绞。心已沉沦破碎。“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我体会着这凄苦的滋味。
回到家中,本是避风的港湾。现在却像是那台风的中心。我就是只无法高飞的海燕。只能呜鸣。对着父母更是哑口无言。爸爸就像只雄狮,怒吼着,咆哮着。脖子上的青筋勃起;妈妈就像那八十岁的老人,眉头皱成小山丘。把我的考卷翻来覆去的看着,诧异的看了我一眼。脸上充满了疑惑。如果不是亲手拿着试卷,我又怎能相信这个事实呢?
回到房中,抱头痛哭。唯一的骄傲,变成了最大的痛苦。看着那桌子上的试卷,那些红色的“X”烙在我的心口。我那脆弱的心脏已经支离破碎。雨淅淅沥沥的下着。眼泪又簌簌留下。
有人说:“人在悲伤之下什么也做不好”这是一个真理。
开始做作业,铅笔写一下断一下,为什么呢?也许因为我太用力了。我控制不住,心像个深渊灵魂早已从裂缝中飞了出去。
终于做完了,平时做一小时的作业今天却做了四五个小时。
浅浅的睡了一会儿。醒来却两点了。去厕所途中,路过父母门前。
“哎,唯一值得骄傲的学科都考这么差怎么办?”这是父亲的声音。
“哎,考得太差了,但人人都有失误的时候,这也再所难免。”想不到这时候母亲还在包容我。眼泪又簌簌流下。
母亲出来看见嘤嘤哭泣的我。急忙安慰说:“这次没考好没事,下次努力就行。”父亲也出来了。我“扑通”一下跪下说:“以后我一定努力。”爸爸拉我起来,我感觉到他手上已满是老茧。母亲的眼圈红红的,好像刚才哭泣过。
我回到房中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不能辜负父母的爱。
我呆在父母爱围成的城中,快乐的成长着。
围城读后感2
《围城》,我是断断续续读丁点片段,最近才―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于是,就有了大发感触的欲望。
有的人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学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种是真正大写的入,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种,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他们深有城俯,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条心的。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围城读后感3
印象中,好象有人说:“《围城》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小说!”。对于什么是小说,怎样称得上是小说,我不敢置喙?被誉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变形记》开头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从不安的梦中醒来,发现自已在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再往深一层想,也许这句许真的说对了,说《围城》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充满睿智的书更适合。小说,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可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给人启迪,能让读者省视自已的灵魂。但《围城》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人性的种种美和丑!“什么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罗万有,但至少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态。我真的很惊诧,惊诧于作者有这种洞若观火的本事,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态的观察,细腻和深刻得让人难以致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