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高中赏析大全
鲁迅:“马克思的《资本论》,陀思妥夫斯奇的《罪与罚》等,都不是暇末加咖啡,吸埃及烟卷之后所写的。”“要将现在中国人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比较起来,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对比起来,真是望尘莫及。”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罪与罚读后感1
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情节不是很曲折,《罪与罚》读后感。
主要线索是主人公以一种不平凡人可以杀死平凡人的想法(精英社会),杀死了放高额贷款的老太婆。
但是当他杀死她之后发现了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
其中有很多让人感到刺激的地方。
里面的心理描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特别是主人公在警察局的时候,那种智斗,更是让人惊叹。
但是看完这本书想到得更多的是里面人们那种受苦的精神。
我们经常说中国人艰苦奋斗,能忍能吃苦之类的。
从某一方面也许是这样。
但是和这本书里面的那种“受苦与忍受”却有本质的区别。
这本书里面的人,或者说俄罗斯人的忍受与受苦精神主要是来自一种道德和宗教精神。
他们“渴望”受苦,因为这样能够让他们心安,读后感《《罪与罚》读后感》。
也许心里的安慰比来自物质上的安慰更让人愿意接受吧。
当然还有宗教精神所在。
但是,我所想到的中国人的那种忍受与受苦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生存的“智慧”。
一种隐忍,一种“独善其身”的想法,一种为了生存,可以放弃放弃很多东西,甚至自尊的“劣根性”。
好比我们一直推崇韩信的胯下之辱,甚至还将其放到教科书里面。
它一直在告诉我们,为了生存,其他一切都是浮云。
怪不得中国人的那种“拓荒”能力那么强。
怪不得在全世界各地中国华人都能很好的生存着。
当然还有一个就是“独善其身”。
个人各扫门前雪,不是我的事我就不理。
以至于我们能够围观落水的人而不去救援。
甚至还当做娱乐来看。
无事生非,惹来一身骚又何苦呢?唯有生存才是硬道理。
罪与罚读后感2
我要去了。
我要去的地方,你们不能抵达;我告诉你们一条救赎之路:你们要彼此相爱,像爱自己那样去爱别人——耶稣
面对不可逃避的苦难,作者一直在写作中苦苦寻找救赎的方法。
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这部《罪与罚》中的寻找过程:在一开始,主人公是个怀疑主义者,甚至对大众的信仰,都持怀疑的态度;他自己更是一个无神论者。
这就注定了他和大多数人都没有共同语言,只能游离于人群之外。
他有自己的理想、包袱,但都只是一些理论:他把人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被统治者,也就是普通人;他们负责在数量上保存人类。
第二类是统治者,是手握权利、可以杀人的人;他们负责推动着历史前进。
为了证实一下自己到底是哪种人,他杀了人。
(这只是作者给自己提出的一种假设)经过事后的事实和无数次的内心挣扎证明:他自己也是一名普通人,根本没有能力改变和拯救别人;但索妮娅是个例外。
(索妮娅是苦难的代表)他曾对索妮娅说:我们要自己肩负起受苦受难的重担。
但他和索妮娅有一点不同;索妮娅是有信仰的,无论多大的苦难,她都可以忍受;而主人公是没有信仰的,他在独自承担自己的苦难;并且还经常嘲笑索妮娅的信仰。
后来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刑,索妮娅也陪他一同去了。
在监狱里,他从不觉得自己有罪,继续保持着自己的高傲,这使得他周围的犯人都不喜欢他,把他当成异类对待。
索妮娅经常会来探望他,可每次他都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她。
他在监狱里痛苦的活着,觉得未来是没有希望和毫无意义的,有的只能是苦难和牺牲。
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到故事的最后,事情发生了变换: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自己和自己的信念其实都是十分虚伪,他逐渐地学会了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当最后他和索妮娅拥抱在一起哭泣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已经重获了新生。
是什么让他重获新生的呢?是爱,是信仰。
苦难依旧存在,我们依旧渺小、无力,但因为有了信仰与爱,我们就变得能够承担苦难了:除了承担以外,我们还要爱它。
尼采说过:“爱命运”。
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你要爱它。
其实索妮娅一直在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并且坚信这一天终将到来。
(他们终于拥有了共同的信仰)在这里,索妮娅既是拯救者,又是被拯救者;既是苦难,又是救赎;在苦难之中完成了救赎。
当我轻轻地合上这本《罪与罚》的时候,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这一个月的时间,它带给我的是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深深的思索。
现在就要和它道别了,心中难免有些伤感。
其实它不会离开我,那些深刻的思想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死去;但他的思想却永远活着。
这部用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巨大的悲悯情怀完成的《罪与罚》,也不会死去;它会静静地躺在图书馆里,等待着下一个读者把它打开;每一次打开,都会是一次重生。
罪与罚读后感3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罪与罚》是他的一部最深刻最富于现实意义的作品,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社会悲剧,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哲理小说。他以犀利的笔触无情的剖析那个时代俄国的社会现实,深入地触及社会底层的各个角落,令人窒息的感到,走投无路就是小说的主旋律。种种社会的原因把穷苦无告的人们逼到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的困境。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彼得堡的贫民区,在一座公寓的斗室中住着一个穷困的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他原本在法律系就学,但因困辍学,靠着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房东停止供食,催租甚紧。这个时候他遇到了马尔美拉陀夫,他是个因失业而陷入绝境的.人,他的长女索尼娅被迫当了街头妓女。尼科夫听了,他不想像这样任人宰割,他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有一个心狠手辣放高li贷的老太婆,尼科夫计划着要杀了她。一晚,他趁他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闯进老太婆的房间,将其杀死。但是这时她的妹妹正好从外面赶来,尼科夫在慌乱之中也将其杀死。第二天清晨,他收到传票十分恐惧,当知道是追缴欠款才松了一口气。事发后,他病倒了,几天不省人事,后来并有所好转,但是内心却一直处于更痛苦的矛盾冲突中。马尔梅拉多夫因车祸身亡,尼科夫将身边仅有的钱接济孤儿寡母。律师卢仁因为没有成功娶到尼科夫的妹妹而怀恨在心,想要诬陷索尼娅偷钱,但是尼科夫揭穿了他的无耻行为,因此索尼娅十分感激他。杀人事件之后,虽然他没有露出痕迹,他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感到美好的感情泯灭,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他自己的“实验”失败了。他怀揣着痛苦的心情来找索尼娅,受到其宗教思想的感召,并且在索尼娅的劝说下,说出了犯罪真相和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向警方自首。他被判八年的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之后,索尼娅也来到这里和他相聚。他们决心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然后获得精神上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