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范文
生活,其实并不繁杂。愿你也能在《瓦尔登湖》之畔,与梭罗共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同赏听鸟叫虫鸣,冰破湖开,共享一次极简之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查阅!
瓦尔登湖读后感1
“有忧郁性的人和悲观者有分别没有?我想悲观者多是阅历已深之后,对于世界上的一切事,都看作灰心绝望,思想行为多趋消极。忧郁性是入世之处,观察世界上一切的事物,他的思想,多于忧郁。然而在事业上却是积极进行。”
“忧郁是第一步,奋斗是第二步。因着凡百不满意,才忧郁;忧郁至极,才去想求那些较能使我满意的,那手段便是奋斗了。现在不过是一个忧郁时期,以后便是奋斗时期了,悲观者是不肯奋斗,不能奋斗的。”
最喜欢《相片》中的这两段话,它们减轻了我心中的沉重负担。一直以来,我一直困扰忧郁者与悲观者的区别。在我看来,我是忧郁而又悲观的,我觉得虽然我不如林黛玉般伤感,可是以文字排遣心中的愁云亦是常事。我觉得自己不能给周围人带来阳光,带来所谓的正能量,就像《一个忧郁的青年》中的彬君一样,沉闷孤独,而又忧郁。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困惑,如果我消极,如果我悲观,我又何来的力量与动力去奋斗,包括努力学习、考完大学、继续奋斗、提升自己、参加社团、竞选党积极分子、埋入书海,沉浸其中。是的,我一直是一个纠结的人,对于不明了的事情,我便如鲠在喉,甚是难受。而今冰心为我解答了这个难题,令我茅塞顿开。是的,我是一个正常的人,我仍旧是一个从心底就是积极的人;我的忧郁,我的“悲观”,其实是因为我对自己要求严格,因为严格,所以不满足;因为不满足,所以忧郁;从而去奋斗。
还有《相片》中震撼我的不只是这一方面,我感觉读了《相片》,我好像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在这场漂泊的旅行中,我看到了我心底渴望的东西,听到了我无法用语言描绘的声音,那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主人公:英士、何彬、瑛、英云等是我们生活中的投影,在亲情、友情、爱情、事业、人格上洗涤了我们的灵魂,让我重新理解了这些东西的意义与重要性。
另外,读完《相片》,自我觉得非常喜欢冰心的作品。人都说,冰心的作品难懂,确实如此,可她的作品确实是极其触动心灵的,不论是从语言文字的用词上,还是表达技巧上都深得我的喜欢与敬佩,她能让我们审视自己的人生,审视自己的存在价值,亦能教我们如何去做好一个人。
瓦尔登湖读后感2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题记
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又强大,又脆弱,总之是一切矛盾的结合体。从表面上看来,个体与个体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当我们抛开各自身披的种种枷锁——光线妆容、金缕衣、纹身、刻有家徽的戒指、诱惑的漂亮皮囊,当然还有污言秽语。有人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我还要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具有创造力。
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在荒岛上一手建起自己的安身之处,但他对孤独的逃避自己对文明社会的渴望如业火般从未停止过,他用于消解愤懑甚至病痛的信念全部来自生存的欲望以及一本《圣经》。梭罗却不是,他细心地生活,而不是生存,他的内心的理念比任何宗教信仰都来得强烈:远离人群,抛开已被物质揉碎的.文明,走回迎接他的自然的怀抱里去重整内心。为了达到灵魂涅槃,有人不惜进行近乎苛虐的修行,而有的人仅从一片落叶中便能参透世间万物的规律。我们对这些千奇百怪的做法不必抱有孰是孰非的评判,每一个独立个体的生活方式包括劳动创造的方式本就不同。
我不知道将读后感的题目定为“桃源乡”是否合适,梭罗的湖畔小屋的确是他一手改造,但一颗钉子,一个土豆,一分一厘的支出,也是他与外界仍有联系的证据,作者就在那里,用文字给读者开出一隅净地。不,“桃源乡”是不合适的,我们能尽量用心去感受,却无法踏足哪怕跨过边境。在当今这个信息构建起的网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像蜘蛛,离开了网,便失去了食物来源。然而在酒足饭饱之后,是否需要重新思考:明明有别的选择,难道我们只能心甘情愿地、日复一日于原地结网?
前两天竟然抽空看了《云图》,如果某天,影视作品里的场景变为现实:海平面上升,低层民众老鼠似的挤在街头,地球彻底一体化,哪怕我们仅仅踏入一个空房间,只消按下按钮便能虚构出一个桃源地,那时这些唾手可得的东西,除了做一剂安慰剂,还有别的什么用处吗?《搏击俱乐部》里说:广告诱惑我们工作,然后买不需要的东西。设想某天,一个人成了上帝与魔鬼的赌,拥有了一切他想要的东西,难保他不会因为害怕失去这一切而剪掉自己的舌头。我开始崇拜梭罗的极简生活了,面包不是一定要加酵母的,地毯是可有可无的麻烦物件,前来拜访的客人们少有比一个乡野农夫有更加淳朴的智慧。
或许有人对“物质”的解读有些误解,《瓦尔登湖》便以经济开篇,并不是对物质加以斥责,而是系统地讲了生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加以维持。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人类的一个优点在于,在丛林法则的敦促下,大多数人们都竭力去追求更多;而缺点就是,我引用作者的话——
“人们不因缺少基本生活物质而贫困,而因缺少奢侈品而贫困。”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我还要说,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他们能创造,会追求,有温度,会思考。
瓦尔登湖读后感3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是作者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瓦尔登湖》主要讲的是,梭罗在1845年开始了他著名的经济实验,他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间小屋,开始了他长达两年的幽居。在书中,他劳动,写作,与大自然为伴,正是这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思考造就了这本经典的书籍。
书中,关于生活经济学的内容并不多,而是更多的笔墨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以及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梭罗想通过这本书,表达的不仅仅是他对孤单的理解,也更是他对于人与人交往意义的理解。他希望人们能够在耕种的同时,也耕耘心田。文中除了写朴素简朴的生活之外,更是通过自然的交替变更来代指心灵的复苏,以春天开始,又以春天结束,笔者认为,梭罗想表达的是对人类的希望,觉得人类的精神终将会复苏的。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在这里我希望与大家分析我最喜欢的几个片段。“湖的对岸,突起了矮橡树丛生的高原,一直向西部的大草园和鞑靼式草原的延伸,给予所有的流浪人家一个广阔的天地。当达摩达拉的牛羊需要更大的草原时,他说,唯有自由自在享受广袤地平线的人,才是世间最幸福的人。”这段话与其他的华丽的景色描写比起来很朴素,也没有过多情感的抒发,但通过对于草原的描写,从矮橡树丛生的草原到更大的草原,像是给予流浪的人更大的天地,后来那句话更是表达了他向往自由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