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苏东坡读后感(2)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少年苏东坡读后感篇5
他化尴尬为欢笑的幽默豁达态度,为生活中的我既增添了笑料也树立了榜样。每念及他,都难掩嘴角笑意和心中敬佩,不知不觉中,生活中的“微烦小恼”也就烟消云散压根儿不知从何提起了。而那些“大伤大悲”也因有了他,仿佛得到了包容、理解,跨越近千年的时空,我也深觉被接纳、可共感。
东坡的《江城子》是为悼念亡妻所作,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读来心生恻隐,眼角也难免潸然,这个平日豪放的词人也显露出多情的色彩。临近三月时,我曾于居住在上海道里一尺花园民宿期间,在东坡写词当日,有感而发,写下《在道里,悟道理》,领略“人间聚散应有时,道是无常最寻常”的道理。我与他,似又多了一层隐秘不可为外人道的联结。
遥想当年,妻子、父亲相继去世,东坡的苦闷无以排解,遂在住地的山坡遍植树木,不出三年,种树万余棵,他的深情与哀痛,深埋土壤,根深蒂固,天地可鉴,草木皆知。一直以来让我介怀的“死别”,在见到他的应对方法后也有了除阅读写作外的排解之法,那份情意,似乎也随树木的生长而得以延续,最终超越人生的极限与天地万物共存。沉思过后内心也多了一份超然释然。
临终前,苏轼留下这样一段遗言,这也是他在人世间,说过的最后一段话: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段话,颇让后人不解,无论从怎样的角度,黄州、惠州、儋州都是苏轼被贬之地,也是人生的至暗时期,但为何,他却说平生功业在此三地呢?或许,在他本人看来,所有的才华、事迹都不足道,而至暗时期所体现的豁达乐观态度才是人性光辉的彰显,也正是这些光辉,才使得他闪耀千年,福泽千古。
回想苏轼一生,他的气、正、真、善、才、情、人、事,就是有这般魔力,不仅在去世后屡次入不同皇帝梦里,使其半夜惊醒,晨起即封赏其子孙后代,也深入近千年后的我的生活,伴我养浩然正气,伴我怡真性深情。如能偶遇“蓑衣舞”的醉渔父,我亦想加入其中与之共舞。历史没有忘记苏轼,想必东坡也不会拒绝我的盛情。
少年苏东坡读后感篇6
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他最大的优点是乐观、行善,这却也是他最大的之缺点。因为他过分了,没能识破小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的眼里没有任何坏人,导致媚颜奴骨之辈对他打击至深,虽为一朝忠臣,却不能安己,这又有何用?我觉得,所谓忠臣,不仅要忠于皇,亦要忠于己,才是立根之本,否则满肚子好计良言却不和时宜。太过强烈的爱国之情了,导至最后在朝庭上竟孤立无援单枪匹马为百姓所付出,太浪费!依我看,因找对火候,该下手时出狠点,不有半分软弱,言则保己打敌,不言则守口如瓶,让敌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机。
可苏东坡正好相反,因为是诗人,把自己的忠肠散于诗中,包含攻击讽刺,这使政敌奸臣搞文字狱,这里的字有忌讳,那个字角触犯圣上……使得很长一段时间苏东坡不得翻身。但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执着,这种慈善乐观的风格诗文,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庭立即压迫他,可他却更出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诗文而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竟觉气索,可谓脍炙人口。
让人觉得有趣的一点是,那些个宋朝之太后却总是充当苏轼的救命星,每当他穷苦之极,没落之极,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国家的大救星,还因太后们,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总之苏东坡的诗也好,人也罢,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如同一场大雪过后的春天,清新的,怡人的,尽管饱受打击挫折却百折不挠,朴实无华背后保留着他特有函意。
少年苏东坡读后感篇7
苏轼的人生态度在于他不畏艰难,敢于对文学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造;在于他忠心为国,爱民如子,勤政为民,与民同乐的气概;在于他感怀伤事,对于政治上的失意,依然能够胸怀祖国,情系民生,将自己的满腔热血付之与诗词创作的另一种生存力量。
苏轼的命运可谓悲惨,但我们翻看他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却几乎看不到他哭哭啼啼。他总是幽默、乐观地去看待挫折。
苏轼的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词上。他的一首词就很形象的反应了他的这一特点。就是他在经历了文字狱,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的一天,他和几个好友出去游玩,遇上了雨,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四处奔跑,结果还是被淋得湿透,十分狼狈。只有苏东坡不在乎,好像没雨一样,一边走一边吟诗。过了一会儿,天就晴了,他就此写了一首《定风波》
苏轼就是以这样一种淡薄达观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无数风风雨雨的。他自己非常喜欢“回首向来萧瑟处”和“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在晚年贬居海南的时候,还在自己的诗里用了这两句。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贯穿了苏东坡大起大落的一生,成就了一种高贵的人生境界。
苏轼所以能如此开朗乐天,绝非偶然,这是与他超尘脱俗的人生悟性分不开的。他为人超拔物欲,淡漠富贵,而倾情人格品第、学问文章。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自然流露,时时体现。如“心闲万缘空,身安一床足。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结语:
最喜欢苏子藉水月之流逝、盈虚为喻,阐明天地永恆及人生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人生荣辱毁誉之变化不可免,无须悲观失望,应豁达开朗,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少年苏东坡读后感篇8
东坡仙中人,禅悦聊自适。——题记
我最喜欢的书,是《苏东坡传》;最敬佩的人,则莫过于苏东坡了。他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细腻温柔;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桀骜不驯。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称其为“大自然的顽童”,苏东坡正是因为这股率性和倔劲,才让他在什么情况下都有着一颗乐观的心。官场似海,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贯穿他的政治生涯。他的性格,注定是处于浪尖之上。他的正直,他的调侃,让政敌们恨之入骨。
于是就变成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林语堂形容其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百姓的朋友,巨儒的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厚道的法官”。或许正是因为乐观的性情,因此他受尽小人诽谤。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去管理人民,他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与农人谈天说地。他纵情山水,但又同时装点山水,于是便有了苏堤。在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他的泪水,而是看到了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林语堂在写这本书时,并没有将东坡的形象美化,而是如实叙写,娓娓道来,偶尔还加以调侃。如苏东坡长子出生时,他说,幸亏晚了一年,不然可就为政敌们留下了一个把柄。另外,林语堂还引用了大量文史知识,让读者清楚,苏东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出这样的抉择的。
本书的趣味性也很强,作者尽量还原历史,将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干劲十足的为百姓谋福利,还是惬意的游山玩水,令人神往。林语堂对苏东坡独特的理解,让人加深了对苏东坡的印象。
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茗。虽只尝一口,却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