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名著高老头读后感精彩文章
可怜的高老头快断气了,他还盼望着两个女儿能来见他一面。拉斯蒂涅差人去请他的两个女儿,两个女儿都推三阻四不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老头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高老头读后感1
当我看了《高老头》这本书之后,我发现高老头对两个女儿的情感倾注,对他们的溺爱之极,到头来却换来了自己被女儿赶,这又是多么的悲哀。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富有的破产老头,两个自私自利的女儿,三个因亲情联系在一起的灵魂,构成了牵引整个故事发展的主线。因早年失去妻子,高老头将自己一生的爱全部倾注于两个女儿身上,给她们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并以高昂的嫁妆作为基础,将她们捧入上流社会。然而,到头来,高老头却被赶出女儿们的住处,独自住在小小的旧公寓中,就连临死前想看一眼女儿的愿望都未能实现。
在绝望与孤独中,高老头感叹到“金钱能买到一切,包括女儿”。这位可怜的老头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醒悟了,他悟出了造成这种过错的原因,不是他,不是钱,是爱,是他对女儿们无私的爱。这种爱是不顾一切的付出,不顾一切的满足他人需求的爱,是一种不恰当的爱——溺爱。
所以说,爱应该适当的给,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感恩,过分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过分的满足孩子的物质,容易让孩子觉得一切都来得太过的容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其实,更应该注重的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建立,要有健全的人格。
当然,父母爱孩子并没有错,而是应该适可而止,不能过分。
《盐铁论·孝养》桓宽里面有一句话:”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我觉得挺在理的。
高老头读后感2
趁着春节寒假期间,我读完了很久以前就想读的世界名著《高老头》,该书的作者是法国的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读完这本书之后,书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高老头、拉斯蒂涅……仍然在我脑海中若隐若现,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高老头》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拉斯蒂涅充当了该小说中的“眼睛”。拉斯蒂涅有着清醒的头脑,同时也十分渴望过上流社会的日子。他在一家破旧旅馆住下后遇到了高老头等房客,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高老头是一个典型的慈父,他把他的女儿视作自己的生命。但也正是他对女儿的溺爱害了他自己,他对女儿的爱蒙蔽了他的眼睛,让他始终认为他的女儿也是爱他的,直到临死的那一刻才明白这一切全都是他自己的错觉,他的两个女儿爱金钱远胜过爱他们的父亲。小说最后以悲剧收场。
巴尔扎克通过描写高老头家的父女关系,把当时社会人钱不认人,钱在亲情在的丑恶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小说结尾处写拉斯蒂涅把高老头送到拉雪兹公墓,站在那里观看整个巴黎城,觉得自己丢下了幻想,看清了社会的本质。文章结尾以一句“作为向上流社会的第一个挑战,他上德•纽辛根夫人家吃晚饭去了”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书读完后,每次一想起,心中就会感到对高老头的同情以及对他两个女儿痴迷金钱的厌恶。金钱是物质的,而父亲与孩子间的亲情是无价的,就算有再多的金钱也不能淡漠对父母的爱。
高老头读后感3
把书合上,我闭上眼,泪珠哗哗地落下来,数不清这是第几滴泪水了。在灿烂的阳光下,这滴泪显得多么渺小,可它,却装载着我的全部情感;它虽然很小,但是它诉说着一个悲惨的故事——《高老头》。
“两个女儿每人有80万的陪嫁,而高老头却只为自己留下了1万法郎。他幼稚地认为,女儿究归是女儿,她俩出嫁后,高老头觉得等于拥有了两个家庭,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两年没到,这对‘宝贝’女儿双双把父亲赶出家门……”
看到这儿,我曾经落泪,尽管我流下多少泪水,还是洗不净这对女儿的卑鄙心理和虚伪的面孔。难道她们忘了父亲的养育之恩吗?难道忘了高老头一天只吃面包而换来钱供你们学习吗……高老头没想到,我没想到,任何人都不会想到:把父亲赶出家门的竟然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巴尔扎克用辛辣的笔把她们的卑鄙、虚伪和毫无人性可言揭露的淋漓尽致!还从侧面反映出父母的伟大。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是很少见的。而像高老头的女儿如此对待父母就更加罕见,这是唯一值得庆幸的。父母即使有千万个不对,他们仍旧是你的父母。更不要贪图富贵!
泪,痛斥的泪,悲伤的泪,怨恨的泪,凄凉的泪……愿高老头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