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道德经有感(2)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能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含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这本书主要讲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终还是归结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我有时候读起来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复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导人们要更加善良,与人、与物为善,让人类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谐相处!
道德经读后感5
“天长地久,土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天地长久存在,土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它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它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最后,结果自己反而占了先;把自己置之度外,结果自己反而生存了下来。不正是他不自私?反而却成就了自己。
老子认为天地之长久存在的原因,在于它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才能既长且久。推及到人类社会,圣人也要效法天地,用同样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在老子看来,作为圣人,为了治理好国家,其根本的精神就是要天地那样,不能自私自利。因此,他一则要求圣人要谦虚、退让,才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与爱戴;在则说圣人不能为自己考虑,要把自己置之度外,这样才能最终保全自己。
老子的这段话包含着矛盾双方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老子具体描述了不自生与自生、后身与身先、外身与身存、无私与存私,它们两两对立,但又可以相互转化。这些极富哲学辩证思维的观念,在老子的学说中是随处可见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如老子所讲,处理好后身与身先、外身与身存、无私与存私的关系,也就是首先为别人考虑,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爱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揭示了这一道理。
道德经读后感6
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何谓道,水即是
读老子道德经有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