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库吧 > 文学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小说苏菲的世界心得体会

戴衔分享

《苏菲的世界》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苏菲的世界》1991年首次以挪威文在挪威出版,1996年中国作家出版社推出中译本。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看这样一部作品,等于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苏菲的所到之处,处处凝结着文明的精华,弥散着哲学的气息。在这样一本小说里,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学史,本身就极具魅力。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学问,生涩难懂,但其实一直是我不了解哲学。这本小说系统地涵盖了各种哲学思潮。随着小说人物在书中不停的追逐和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越来越深入的使我了解到以前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给很多哲学著作敲了钟,或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哲学理论不能普及和推广,但《苏菲的世界》改变了这一现状,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哲学史,本身也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命题,随着探求进程的步步深入,使我了解到更多的哲学原理。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在欣赏一部人类文明通史的真实演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我从哪里来?

如果我面对你直截了当地问出这两个问题,你一定会觉得特别好笑。殊不知,这两个看似简单答案也呼之欲出的问题,其背后所隐含的哲学思考,非常经典。这两个问题,正是《苏菲的世界》这本书里的哲学家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作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故事,以此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故事发生在挪威,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由此她展开了一场荒诞与匪夷所思的哲学冒险。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苏菲学习欧洲哲学,开始思索各种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这本书的情节严肃而温馨,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它按照有关欧洲哲学的历史与文化而展开,平淡,虽悬念重生却波澜不惊。

哲学,在大众的眼里向来是艰深而晦涩的。《苏菲的世界》这本西方青少年的哲学启蒙书则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告诉了我们欧洲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欧洲哲学史,说穿了就是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古希腊出发,到雅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对整个欧洲所燃起的千年智慧之火有了初步的了解。从神权统治的中世纪,再到人性复苏的文学复兴时期,苏菲领略了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等等这些人类智慧结晶的风采。还有近代的黑格尔三段式的辩证法,康德革命性的人本主义,二十世纪无神论者萨特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以及马克思对人类的终极理想……苏菲的思考所到之处,处处凝结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弥漫着哲学的气息。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也化身“苏菲”,与她一起经历了这场美妙的西方哲学“观光之旅”。这部作品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方的文明发展史,他们对于世界,对于自身的认识与思考,哲学与智慧的关系,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哲学中最好的思考方式莫过于提出问题并用理性去寻求解答。随着小说人物在书中不停地遇见谜团,解开谜团,我对这源远流长的西方哲学史的认识也更加完整、系统与深刻。

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才是哲学的外在意义。《苏菲的世界》里更注重的是人生观的建立。它将非一般人能理解的高深理论描绘得形象生动,以故事情节去推动,去带领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亦走近智慧的世界,哲学的世界,梦的世界,它能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思考: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苏菲的世界》与其说是在看一篇西方哲学史,倒不如说是在欣赏一部人类文明通史的的现实演义,用心去思考,你定有所获。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一个真正拥有智慧的人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题记

——苏格拉底是谁?苏菲又带着好奇心拆开了艾伯特给他寄的信——自从苏菲收到一连串奇怪的信,她就迷上了哲学,这次是名为《苏格拉底》的信,我同苏菲一样,对苏格拉底产生了好奇以及崇高的敬意。

“没有人能够比苏格拉底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听到这句话后放声大笑,摇摇头,他说自己是无知的。

苏格拉底、柏拉图无知吗?至少他们自己持肯定的回答。在世人贪婪的目光、狡猾的眼神中,他们的选择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才能明白真理是怎样产生而又怎样毁灭的。

很久以前,苏格拉底让他的学生们做一件事:让他的学生们穿越一片麦地,从中采摘一支自己觉得最大的麦穗。可是,学生们从麦地的头走到麦地末,有些学生手中的麦穗太小了,有些学生手中压根没有麦穗。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36722